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应急救援 > 地震救援 >

第二章 地震救援行动概论《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时间:2021-06-30 | 栏目:地震救援 | 点击:

救援行动是指救援队在受领任务后从启动到撤收的全过程。完整的救援行动包括五个部分,即:准备阶段-启动阶段-行动阶段-撤离阶段-总结阶段。执行救援行动的主体是各级各类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其目的是快速反应、迅速机动到达地震现场,并在倒塌建(构)筑物中实施科学、安全、有效、高效的搜索与营救工作。

2.1地震灾害救援队组成和职能

2.1.1地震灾害救援队的组成

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大体可分为管理层和执行层,并按以下的组织结构组建,如图2-1所示。其中轻型队可根据实际情况一人兼多个职位。

image.png

 

图2-1地震灾害救援队的组织结构

2.1.2地震灾害救援队的职能和岗位职责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面临着建筑物结构金属构件和钢筋含量大,房屋建筑物瓦砾移除量大、受损建筑物潜在倒塌危险性大等诸多不利开展搜索救援行动的严重局面。因此,建立具有经过严格训练的高素质地震救援人员和配备先进搜索救援装备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专业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参照国际城市搜索救援顾问组的建议,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应具备如下基本功能:

(1)评估和监控受到损坏的房屋建筑物和构筑物在救援期间的危险性。

(2)监控地震灾害所波及的危险物资。

(3)实施物理搜索、电子搜索和犬搜索等技术搜索被困人员。

(4)熟练运用破拆、顶升和支撑等营救技术开展营救行动。

(5)为地震伤员提供紧急医疗处置、救治和转移。

地震灾害救援队的岗位与职责,如表2-1所示。

 image.png

 

2.1.3队伍的分级与规模

(1)地震灾害救援队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级。

①轻型救援队具备在砖混建筑结构、轻型框架结构倒塌建筑物环境下进行搜索和救援的能力。轻型救援队规模一般不少于30人。

②中型救援队除具备轻型救援队行动能力外,还应具备在重型木质结构、无钢筋的砖石、有钢筋的砖石和脊型屋顶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倒塌和破坏环境下进行搜索和救援的能力。中型救援队规模一般不少于60人。

③重型救援队除具备中型救援队行动能力外,还应具备在钢筋混凝土或钢框架结构建筑物倒塌和破坏环境下进行搜索和救援的能力。重型救援队规模一般不少于120人。

(2)        地震灾害救援队分级的基本要求,如表2-2所示。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表2-2地震灾害救援队能力分级表

 

2.2准备与启动

2.2.1准备

搜索与救援队伍在救援行动部署之前就应做好救援行动的充分准备,包括救援人员的个人装备保障、救援设备维护保养、启动和调动程序等。救援队管理层在救援行动之前必须做好各种部署,如建立人事资料档案等。救援人员赴灾区之前必须进行免疫,并且配给必要的个人装备,以保证他们在各种环境下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

救援队应建立一套启动和行动的培训及演练计划,以保证救援效率。培训也应根据需要开展和实施,以保证并提高救援人员的心理素质、体能和救援能力。

救援人员应掌握的搜寻和救援行动的基本知识如下:

(1)道德准则。

(2)安全和保护。

(3)危险物质意识。

(4)文化意识。

(5)外部事件压力管理。

(6)生存。

(7)身体调整。

(8)基本急救。

救援队应有一个书面的调动计划,规定启动和部署队伍的必要条件。该计划包括救援队伍及其所在国家或发起机构的通知程序、队员集结程序和地点、设备包装和装运计划。

  关于队伍调动的各有关事项必须充分地反应在计划中并经常演练。所有救援人员应有执行救援任务所需的个人装备以及必要的设备、工具和现场工作所需物资的补给。装运计划也包含在文件中,其中用飞机起运的装备和特殊物资,应计算其重量和体积。此外,也应做好地面运输的装运计划,分类将救援设备装配到卡车上。

  救援队必须建立足以完成复杂的技术救援所需的设备库,包括破拆、顶升及搬运混凝土构件的设备以及救治队员、受害者和搜索犬的医疗用品和器材。救援队必须携带通讯设备以保证队员、基地指挥部、远程指挥部、现场行动协调中心和地方机构之间的通讯。救援队还必须准备足够的现场所需的后勤保障物资。

  救援队应具有在反应时间要求内可调用的库存设备计划,及设备维护保养计划。该计划应包括:

(1)设备库存目录。

(2)定期进行工具和设备使用演练,保证救援时熟练操作。

(3)对于有规定寿命的设备、物资(电池、药品等)应定期更换。

(4)设备的检查、培训、维护等规程。

(5)救援行动或培训后设备检查、入库存放规程。

(6)建立工具和设备维护保养档案。

(7)库存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时间表。

2.2.2启动

  在灾情发生后,首先是当地政府或有关机构做出反应,需要国家和国际的援助时,应发出救援请求并提出所需的资源。受灾国在发出救援请求时向救援国通报有关灾情和需求是至关重要的。救援行动的早期阶段,救援队到达灾区前,通常时间紧急、信息有限,为此,救援队负责人必须及时向参救人员通报有关灾害现场的天气和环境情况,以准备适当的生存物资和装备。根据灾害的类型和使命不同,携带不同的救援装备。救援队负责人根据有关规定安排参救人员的免疫和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必须充分了解受灾国的安全状况。在行动计划中还应包括安全防范内容。

   一旦收到书面的启动通知,救援队必须按预先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召集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队伍集结。在启动命令下达后,救援队应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始离地,在该时间内,要求救援队完成如下工作:

(1)评价搜索和救援队伍的准备程度。

(2)获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调动批准。

(3)开始搜集灾害现场的情报和进行资料处理。

(4)研究灾区有关卫生和健康情况。

(5)确定参救人员并向他们提供详细的任务信息。

(6)集合搜索和救援队伍。

(7)针对健康状况筛选救援人员。

(8)查阅受灾国入境要求。

(9)集中搜索和救援设备和必要的运输资源。

(10)进行必要的媒体发布。

(11)将救援人员和设备运到指定的始离地。

(12)按照救援行动中先搜索后营救的顺序制定合理的装运计划。

(13)设备装箱应采用特殊颜色或编号的装备箱,以便于取用。

救援行动一旦启程,应及时向所有队员介绍以下情况:

(1)队伍组织结构。

(2)指挥系统。

(3)最新的灾难信息。

(4)道德准则。

(5)医疗问题。

(6)环境状况。

(7)媒体问题和发布程序。

(8)安全和保护问题。

(9)通讯程序。

(10)受灾国的政治背景。

(11)运输方式和启程信息。

2.2.3地震灾害现场的主要机构简介

地震灾害救援现场的办事机构一般应有“现场行动协调中心”(OS OCC) 和当地政府紧急事件管理部门(LEMA) 。对于空运而来的外部救援队, 在降落的机场由现场行动协调中心设置的接待处与其联络并提供交通工具。如救援队抵达现场时, OS OCC尚未建立, 则最先到达的救援队应代行OS OCC的工作, 直至OS OCC成立。

在国内救援行动中,现场行动协调中心一般由当地政府设立,其任务是协调灾害应急与救援工作,为救援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救援资源的作用,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国际救援行动中,现场行动协调中心是由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设立。

现场行动协调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协调管理救援队、制定救援计划并提供必要的后勤支持。当地政府紧急事件管理部门则通过现场行动协调中心调用和部署救援队并控制其行动。

2.3基地建设

现代地震灾害救援的理念不仅要求救援队能够对受灾人员实施安全、快速、高效的搜索和营救,而且对救援队自身的供给、保障等支持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是因为灾后现场的各种资源、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已难以保证外部救援人员的有关需求。因此,在抵达灾害现场的第一天,救援队一般都会建立自己的救援行动基地,使其在现场行动期间所需的各种保障与支撑条件得到保证,从而为救援行动的成功奠定基础。

2.3.1救援行动基地的整体规划

大规模地震救援行动中,会有本地或外部多支救援队参与救援行动。当地紧急管理机构和现场行动协调中心将根据灾害状况、本地资源支持条件、救援任务的需求、救援队数量及性质等情况,首先对救援行动基地的建立进行整体规划。

从近年来国际救援行动的现场组织情况看,救援行动基地的整体规划一般采用三种模式:集中、分散、集中与分散结合。

2.3.1.1“集中”模式

将所有参与行动的救援队安排在距受灾现场较近的某一安全区域,各救援队的基地相邻而设,现场行动协调管理机构也设立在此区域内;由当地紧急管理机构集中提供燃油、生活用水等物资。如2003年底伊朗巴姆6.8级地震国际救援行动中即采取此种模式。

此模式适用于人员伤亡严重、受灾地域较集中且面积不大、救援队数量多且通讯不畅的情况。当现场协调管理中心不能建立与多支救援队有效的通讯联系时,此模式可便于救援行动的统一协调管理、信息发布和救援任务分派。其缺点是救援队从基地到达营救场地往往需花费一定的时间,尤其在没有充足的交通工具时,会使救援人员消耗无谓的体力。

2.3.1.2“分散”模式

一支救援队在执行救援任务的场地附近选择安全地点建立自己的基地,并储备较充足的燃油与生活用水等物资。当转移到另一相距较远的地点时,基地也随之移动。

此模式适用于受灾地域分布广而人口聚集地较分散、救援队数量不多但功能齐全的情况,要求有充足的交通运输设备和有效的通讯联络系统提供保障。当救援队之间需要相互协调援助时,其效率受限于彼此的距离。

2.3.1.3“集中与分散联合”模式

此模式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可视具体情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部分救援队集中在某一区域建立基地,其他则单独分散在较远的灾害场地;对于受灾害影响范围较大的大中城市环境,则可先划分几个灾害区域,每个区域由几支救援队集中在一起建立基地。

2.3.2救援行动基地组成

救援行动基地是救援队在灾区的指挥和条件保障地,救援队员可能在此度过最多两周的时间。在此期间,救援行动基地应具有为救援行动指挥、通讯联络、医疗急救、装备存放、队员生活等提供支持的功能。

救援行动基地通常由基地功能区、基地设备、基地运转及保障人员三部分组成。

2.3.2.1基地功能区

在救援行动基地内,应设置的主要功能区有:

(1)指挥通讯区:救援队指挥部与通讯中心的所在地。

(2)医疗救护区:对幸存者、救援队员进行医疗处置的地方。

(3)装备存放区:携带的全部搜索和营救装备的存放、维护场所。

(4)后勤供给区:食品、水等存放、供给及加工处理的场所。

(5)队员集会区:救援队员集结、开会的场地,一般在基地内的空旷地段。塘

(6)队员生活区:队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7)搜索犬区:搜索犬食宿地点。

(8)车辆停放区:运输车、装备车等车辆的停放地点。

(9)基地进出区:人员、车辆进出口,一般与车辆停放区相邻。

上述功能区的大小与分布应根据基地场地情况、救援队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或删减。

2.3.2.2基地设备

基地设备是后勤保障设备的一部分,是指用于基地建立、维持基地运转和保障队员生活供给等设备。

基地设备主要包括:

(1)基地区域标记器材:警示带、绳及其支杆,旗帜及旗杆。

(2)营地帐篷:分为专用帐篷和后勤保障帐篷两种,专用帐篷如指挥部帐篷、通讯帐篷、医疗急救帐篷、犬帐篷等;后勤保障帐篷如食品加工/供给帐篷、库房帐篷、队员住宿/休息用帐篷等;各种帐篷除具有所需的功能外,还应能够适应灾区的气候变化。

(3)动力照明设备:包括发电机、场地照明设备、帐篷内照明设备和燃料桶等。

(4)办公设备:基地办公用品、工作用桌椅等。

(5)生活供给设备:饮食处理器具、洗漱用水袋、饮食物资(应考虑灾区的生活风俗、包含犬食)、供暖设备等。

(6)环境卫生设备:垃圾袋/箱、便携式厕所等。

(7)安全器材:如灭火器材等。

2.3.2.3基地运转及保障人员

基地运转及保障人员包括基地内专用功能区的值守人员、负责维持基地正常运转和生活保障的人员。基地保障一般应设置基地保障负责人、基地设备管理员、安全值班员、生活供给员等岗位,其数量根据基地规模及保障工作的需要确定。

2.3.3救援行动基地建立

救援队行动基地的建立一般按准备工作、基地场地选择、功能区布置、基地搭建四个步骤进行。

2.3.3.1准备工作

基地建立的准备工作开始于救援队决定实施救援行动后。应根据灾害现场的环境、气候和可提供的后勤资源条件,以及救援队实施行动的预计时间、救援队员的数量等因素,进行基地后勤保障设备的配置、运输准备和基地保障人员的组织,确定并提出基地所需场地面积、进出路线与所需的当地资源等。此项工作内容,一般都应在救援队行动预案中有明确的计划,并且对有关人员已进行了培训和演练。

2.3.3.2基地场地选择

在救援队向灾区行进途中,如有可能,应派遣先遣队先期抵达灾区,与现场行动协调中心(OS OCC) 、当地紧急事件管理机构(LEMA) 联络, 协商救援队行动基地场地的选择工作。

救援行动基地场地的选择应对如下内容进行评估:

(1) 是否为现场行动协调中心(OS OCC) 和当地紧急事件管理机构(LEMA) 提供的地点。

(2)区域大小是否满足需求。

(3)是否有安全保障。

(4)是否靠近救援现场。

(5)进出运输路线是否快捷、安全。

(6)周围环境情况:如高空有否高压电线、相邻建筑物的稳定性等。

(7)场地情况:如地形地貌,在此建立基地所花费的时间是否足够短,有无可能在降雨后被水淹没等。

(8)当地资源支持情况:如水源、设备燃料、车辆、人力等提供的可能性等。

(9)通讯方面的问题:如地形对其有否不利影响等。

经评估并最终确定救援行动基地场地后,用图文方式记录评估结论。

2.3.3.3功能区布置

根据救援队的人员、装备、后勤物资、车辆和行动实施的需要,计算各功能区的占地大小,并绘制基地功能区平面布置草图。

救援行动基地规划的一般原则如下:

1)根据使用性质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工作用的功能区,如指挥通讯区、医疗救护区装备存放区,车辆停放区、基地进出区;另一部分为后勤用功能区,如后勤供给区、地区博队员集会区,教援犬区(救援犬区可位于两部分交界处)等。上述分区以能良好地保证搜救行动的效率和队员休息的效果。

(2)基地的进出口(大门)应面向道路一侧,根据需要可单独设置进口与出口。

(3)基地内如有道路,则应通抵医疗救护区、装备存放区及车辆存放区。

(4)队员生活区尽量位于基地内噪音最小的地段,卫生场所位于生活区一角的外侧。

(5)装备存放区占地面积应足够大,以利于装备取用、维护和装卸。

(6)发电机和燃料桶的放置应充分考虑噪声影响、维护方便和安全性等。

图2-2为场地条件允许情况下救援队行动基地的功能区布置示意图。

image.png

图2-2基地的功能区布置示意图

2.3.3.4基地搭建

救援队抵达灾区后,除及时接受任务和实施搜救行动外,还应分派部分人员根据基地功能区布置草图进行救援行动基地的搭建工作。

基地区的标记是指用警示带或绳等在基地边界处进行围护,以防止无关人员随意穿越基地;救援队的标记如旗帜可悬挂在旗杆或基地进出口一侧的帐篷外壁上。基地区与救援队的标记工作一般在基地建立开始时进行,如场地形状不规则,亦可在功能区搭建之后进行,但要注意保持搭建过程中的安全警戒。

各功能区帐篷及其内置设备的搭建顺序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当一个功能区搭建完成后,应在帐篷外面进行标记、编号,并注明责任人的姓名;对于队员生活区的帐篷,应标明在此住宿队员的姓名或编号。

在功能区设备架设安置中,通讯系统除完成现场安装、调试外,还需进行其功能检验工作,如检验基地与远程指挥协调管理机构的通讯联系情况和灾区救援现场通讯的有效范围,并制定异常情况下的应急通讯措施;对于搜救装备,除清点、检查和合理摆放外,还应重新组装因运输而拆分的设备,补充机动设备燃料,对压缩气瓶进行充气,并建立现场搜救设备的记录档案;基地保障人员应准确了解燃料、水等现场后勤资源的提供地点和时间等信息。

基地搭建中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供电系统,包括发电机、电缆、照明设备(场地和帐篷内)、电源插座的布设,估算基地照明、通讯、生活供给电器及其他用电设备的功耗和使用规律,合理地选择发电机型号和数量;发电机安置后应检验其噪声对基地运转的影响程度,场地照明设备的安置应考虑其有效照明区域;同时,须采取必要的安全用电措施。

基地搭建完成后,应重新修改或绘制基地平面位置图并在图上标注编号和标记,并向所有队员说明基地布置、功能和有关责任人以及基地安全方面的管理要求、规定等。

2.3.4救援行动基地运转与保障

2.3.4.1基地运转

基地运转是指基地建立后和基地撤离前的基地各功能区的有效运行。

根据救援行动的需要,基地各功能区应设置专门的岗位和适当数量的值守人员,以保证现场救援期间救援队行动基地内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2.3.4.2基地保障

基地保障是指为保证基地正常运转所需的支持性工作,包括基地电力供应、队员生活供给、环境保护、基地安全等内容,由基地保障人员负责完成。

电力供应为通讯、基地照明和生活供给等用电设备提供充足的电力,应定时检查发电机的工作状况、燃料消耗和供电线路损坏等情况。

队员生活供给是救援人员的饮食、卫生、休息等方面的保障,是保持搜救队员良好的信念和健康状态和搜救行动成功的关键因素。

环境保护是指保持基地清洁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体现了救援人员的文明素质和救援队的良好形象,因此建立基地环境卫生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基地安全是基地正常运转的基础,主要包括基地设备的使用安全和装备、物资存放区的安全。基地设备的使用安全可通过正确使用和安全巡检来保证,装备、物资存放区的安全应通过安全值班人员的24小时轮换值守来保证。基地中的高耸设备,如通讯天线、旗杆、照明灯在雷雨季节,应注意采取防雷措施。

2.4地震现场救援行动

2.4.1地震救援业务流程

地震救援流程状态总图如图2-3所示。

2.4.1.1准备

救援队领受任务后一到救援现场即进入准备状态,这时救援队队长应命令救援队员走访群众,搜集信息,还应要求结构专家对废墟进行初始评估以及营救队员准备器材。根据所搜集的信息和专家的评估报告,指挥员决定救援对进入搜索状态或是撤离状态。如分析搜集来的信息和评估报告后,认为可能存在生存的受难者,则进入搜索状态;否则救援队进入撤离状态。

2.4.1.2搜索

救援队队长选定某一个场区下达搜索指令后,救援队进入搜索状态。搜索行动首先需要进行防化侦检和进一步的结构安全评估,然后分两个阶段概略搜索和深入搜索(精确定位)。在搜索工作结束后,如发现受难者,则救援队队长组织应组织营救,救援队进入营救状态;否则队长下达撤离指令,救援队进入撤离状态,撤离现场。

2.4.1.3营救

确定受难者位置后,救援队自动进入营救状态。营救工作首先需要评估结构的营救安全,制定搜索计划(包括划分营救工作区),然后分三个阶段实施——创建达到受难者的通道、原地救治和转移受难者到安全地点。所有场区的工作完成后,救援队进入撤离状态。

image.png

图2-3救援队状态转换图

2.4.1.4撤离

救援队完成救援工作后,要①保留现场记录;②收拢救援队人员,清点人数,确保全部到齐;③收回救援工具、装备、器材及所有物资,进行清点登记;④拆除帐篷、临时设施,恢复原貌;⑤妥善处理垃圾,不致污染环境;⑥归还借用物品,对已消耗的资源向当地政府做出说明;⑦按照进入的机动方式进行转移/撤离。(按来时相反的顺序撤回)

2.4.2准备阶段

2.4.2.1准备阶段的业务环节

准备阶段的业务环节,如图2-4所示。主要包括:

1)领受救援任务

救援队队长应到现场指挥部那里领受救援任务,并从现场指挥部(以及上级部门)得知相关信息(当地宗教习惯,地震概况等),同时要向现场指挥部报告本救援队的人员组成和装备配置情况,并沟通以下一些问题:

(1)灾害或事故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情况。

(2)受难者数量,受难状态。

(3)救援队受领的任务,责任区域。

(4)现场的道路,通信(市话、长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网络)供电(动力电、照明电)供水等条件的现状。

(5)现场1∶500地形图,有关楼房的建筑平面图。

(6)熟悉现场情况的向导。

(7)灾区相关社情民风(民族、宗教、习俗、建筑特点等)。

  image.png

图2-4准备阶段的业务环节图

2)快速勘查外围

先遣队(包括:救援队员、结构专家等)到达现场后。结构专家快速的勘查全场,一般遵循“每栋建筑物的勘查时间最多不超过5~10分钟”的原则,以快速确定可能存在幸存者地方。

第一步,确定救援工作区,组织人员进行封锁;

第二步,进行勘察与评估并绘制草图,内容包括:

(1)工作区方位、边界、结合部划分。

(2)工作区建筑物的数量、分布、结构类型、层数。

(3)各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破坏类型的评估。

(4)建筑物内压埋受难者的估计。

(5)危险源的位置、种类、数量、威胁程度的估计。

3)场区划分

将现场所有的建筑物按照自然位置进行场区划分。

4)收集群众信息

指从现场群众中收集建筑物用途,地震时人员位置,失踪人员可能压埋位置等信息,是对建筑物进行搜索排序的重要依据。

5)保护现场

实施此过程旨在为灾害现场内的救援人员、围观者、受害者提供尽可能的保护(减轻危险),包括设置警戒区等措施。

6)选择工作区

根据搜集的信息(占有率、倒塌机理、发生时间、前期情报、可利用资源和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条件等)进行优选排序。

2.4.2.2准备阶段的业务流程

准备阶段的业务流程,如图2-5所示。

image.png

图2-5准备阶段的业务流程

2.4.3搜索阶段

2.4.3.1搜索阶段的业务环节

搜索阶段的业务环节,如图2-6所示,主要包括:

image.png

图2-6搜索行动的业务环节图

 

准备营救器材当搜索队员展开搜索时,结构专家指导营救队员准备可能用到的营救器材。

侦检毒气漏电——当现场存在化工厂、学校化学实验室等可能产生化学危害的建筑物时,在展开搜索行动以前,需要使用专门仪器对毒气和可燃气体进行检测;另外对于不能确保已断电的建筑物也要进行漏电检测。

2.4.3.2搜索阶段的业务流程

image.png

图2-7搜索阶段的业务流程

 

2.4.3.3搜索阶段的业务职责划分

image.png

图2-8“搜索行动”泳道活动图

image.png

图2-9搜索队员活动图

救援队长下达概略搜索指令,搜索人员按照指令进行概略搜索并在完成概略搜索后向救援队长汇报结果。若没有发现存在受难者的线索,则由救援队长决策是否进行更进一步的搜索,通常会转移到其他的搜索区域;若发现存在受难者的线索,救援队长应根据废墟的特点选取搜索仪器,下达深入搜索指令。搜索人员按照指令进行深入搜索(主要采用电子搜索),并在深入搜索完成后汇报结果。结果专家应在整个搜索过程中监控搜索活动的安全,指导搜索活动安全的进行。

2.4.3.4搜索的技术方法

通常分为概略搜索和深入搜索两种方式。

概略搜索包括物理搜索和犬搜索。因此,概略搜索就是指物理搜索。

深入搜索在得到受难者大体方位的可靠判断后,使用电子侦察设备精确判定受难者位置及方向,目前所使用的生命探测仪有声波/振动探测仪、光学探测仪、红外线探测仪。其技术方法在以后的章节中将详尽的介绍。

2.4.4营救阶段

2.4.4.1营救阶段的业务环节

如图2-10所示,营救行动涉及到救援队队长、营救小组、医疗小组、结构专家、废墟和受难者多个角色,包括评估营救场地、制定营救计划、划分工作区、安排轮休、创建安全通道、原地救治受难者、移出受难者、全程安慰受难者多个执行过程。

     image.png

图2-10营救行动的业务环节图

其中,各个执行过程的描述如下:

1)评估营救场地

从营救工作的角度,对幸存者所在废墟的稳定性、危险物质、营救过程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环境条件与旁观人员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做好基本的安全应对措施。

2)制定营救计划

营救小队长根据幸存者的搜索定位信息、现场评估结果、营救人员数量、设备配置及现场可利用资源情况,制定营救工作计划,以使现场营救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通常该计划应包括:受害者的信息,通道的形式与创建步骤、创建通道、医疗救治及运送幸存者所需的资源(设备、人员)、资源分配、通讯保障与通讯程序、营救安全与保护等。

3)划分工作区

营救场地工作区划分的目的是为实现现场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和保证营救操作的安全性。现场工作区划分为营救工作区域和危险区域、值守岗位及其地点设置、医疗救治区域、营救设备及支撑材料安放区、移出建筑垃圾堆放区、进入/撒离路线和安全地带等。

4)安排轮休

由于营救工作可能过程长、强度大,长时间工作会降低效率、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安排营救小组进行轮换休息。

5)创建安全通道

通过移除建筑垃圾、破拆建筑材料、支撑稳定废墟构件来创建到达压埋受难者“空间”的通道。通道的创建过程中应随时评估其当前安全状况,预测每一操作步骤可能引起的条件变化并做好相应的应变准备。通道空间的大小应满足将受难者移出的条件(如果搜索小组已搜索完毕其他废墟,应该回来协助营救队员创建通道)。

6)原地救治受难者

通过创建通道抵达受难者“空间”后,应先对其进行基本的生命维持与医疗处置工作,以增加其生存的机会。

7)移出受难者

根据受难者所在位置(高空、井下)的不同,选用不同类型的担架和其它辅助设备(绳索等)将受难者从受难地点移送至安全地带,然后应将其送抵可进行更高级医疗护理的场所。

8)全程安慰受难者

为了增强受难者的精神抵抗力,使其更好地配合营救人员解救工作,应在现场营救的整个过程中对受难者进行安慰。

2.4.4.2营救阶段的业务流程

营救行动包括评估营救场地、制定营救计划、划分工作区、安排轮休、创建安全通道、原地救治受难者、移出受难者、全程安慰受难者多个执行过程。

图2-11即为这些行动的业务流程。现场营救行动首先必须“评估营救场地”,只有营救场地的评估结果为“安全”,才能“制定营救计划”。当制定完营救计划后,才能“划分工作区”。当工作区划分完成后,才能“创建安全通道”。当安全通道创建完成后,才能“原地救治受难者”。当原地救治完受害者后,才能“移出受难者”。并且从“创建安全通道”到“移出受难者”的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要“全程安慰受难者”。

image.png

2.4.4.3现场营救幸存者的原则

在现场营救的过程中,为了在最短时间挽救最多的生命,营救行动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的实施现场营救工作。

(2)现场营救必须先从确定和划分营救工作场地开始。

(3)行动计划应由所有现场营救人员分析确定,以使各项工作能协调一致,并且尽可能的节约时间。

(4)向全体现场营救人员明确现场及营救过程中的安全与紧急事件信号发送、应对措施。

(5)应指定一名总负责人以保持指挥命令的统一和全部营救工作的管理,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营救小队协同工作时也必须如此;在我们的系统中,救援队队长即担负着总负责人的角色。在救援队队长制定营救计划前,他应该询问结构专家、医疗小组和营救小组营救方案是否合理,但当救援队队长的想法和结构专家、医疗小组或营救小组的想法不一致时,救援队队长拥有最后决定权。

(6)现场负责人和安全人员的标记必须能够被清楚、明显的辨认出来。

(7)营救设备、工具及支撑材料应根据其功能分别存放,便于取用。

(8)定期进行交接班并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情况介绍和信息交流,从而保证行动的连贯性。

(9)营救操作记录和场地草图应予以保留。

(10) 对于救出的死难者, 应按OS OCC或LEMA要求和指导进行尸体的处置。

2.4.4.4营救行动各业务环节详解

1)评估营救场地

救援队队长向营救小组下达“防化侦检”命令,营救小组对废墟进行“防化侦检”后将结果汇报给救援队队长。如果防化侦检结果为“不安全”,则救援队队长向营救小组下达“改进防化安全”命令,让营救小组采取措施改进防化安全状况。如果防化侦检结果为“安全”,则救援队队长向结构专家下达“废墟结构安全评估”命令,结构专家对废墟进行“废墟结构安全评估”后将结果汇报给救援队队长。如果废墟结构安全评估结果为“不安全”,则救援队队长向结构专家下达“改进结构安全状况”命令,让结构专家采取措施改进废墟结构安全状况(图2-12)。

image.png

 图2-12评估营救场地

在评估营救场地的过程中,救援队队长还有可能向当地群众询问灾害信息;当地群众也有可能主动告诉救援队队长相关的灾害信息。

2)制定营救计划

救援队队长决定使用何种器械及方法。在存在疑问的情况下,救援队队长询问结构专家所用方法对废墟结构安全是否存在影响,询问医疗小组所用方法对病人是否有影啊,及询问营救小组所用方法,其营救是否存在困难(图2-13)。

image.png

 

图2-13制定营救计划

3)划分营救工作区

救援队队长按照收集到的信息划分工作区(图2-14)。在必要的情况下,救援队队长会向营救小组、医疗小组和结构专家询问工作区划分方案对其是否有困难。(要划分出哪几个区?现场工作区划分为营救工作区域和危险区域、值守岗位及其地点设置、医疗救治区域、营救设备及支撑材料安放区、移出建筑垃圾堆放区、进入/撤离路线和安全地带等。)

          image.png

图2-14划分营救工作区

4)创建安全通道

通过移除建筑垃圾、破拆建筑材料、支撑稳定废墟构件来创建到达压埋受难者“空间”的通道。通道的创建过程中应随时评估其当前安全状况,预测每一操作步骤可能引起的条件变化并做好相应的应变准备。通道空间的大小应满足将受难者移出的条件(图2-15)。

救援队队长向营救小组下达“使用何种器械及方法并建立安全通道”命令,营救小组按要求建立安全通道。在建立安全通道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某些突发事件,比如废墟安全结构突然发生变化,或病人伤情有变,则向救援队队长请求指导,而救援队队长向营救小组提供指导。如果救援队队长对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还存在疑问可向结构专家和医疗小组进行咨询后再向营救小组提供指导。

image.png

图2-15创建安全通道

当安全通道建立完成后,营救小组报告救援队队长“安全通道建立完毕”。

5)原地救治受难者

救援队队长向医疗小组下达“察看受难者伤情”命令。医疗小组察看受难者伤情后,向救援队队长提供施救措施建议。救援队队长这时可向医疗小组下达“原地救治”命令。医疗小组则按照医疗规程对受难者采取“合理放置体位、去除伤员衣物、固定骨折、止血和包扎”等施救措施(图2-16)。

image.png 

图2-16原地救治受难者

当医疗小组在施救过程中,如果碰到某些疑难,可向救援队队长请求援助,而救援队队长则向医疗小组提供援助。如果该困难需要营救小组进行帮助(比如对废墟进行破拆和扩张等),则救援队队长会向营救小组发布命令,让其进行“原地救治协助”。

6)移出受难者

救援队队长根据受难者所在位置(高空、井下)的不同,向营救小组发布选用不同类型的担架和其他辅助设备(绳索等)将受难者从受难地点移送至安全地带的命令。并命令医疗小组给予协助(图2-17)。

image.png

图2-17移出受难者

在必要时,救援队队长还会询问医疗小组“采用某种方法移动受难者是否安全”,医疗小组给予回答。如果还需进一步开凿废墟等,救援队队长也有可能会询问结构专家“采用某种方法移动受难者是否安全”,结构专家给予回答。

7)全程安慰受难者

为了增强受难者的精神抵抗力,使其更好地配合营救人员解救工作,应在现场营救的整个过程中和受难者进行适当的交流,安抚受难者以减小其心理压(图2-18)。

 image.png

图2-18全程安慰受难者

8)安排轮休

由于营救工作可能过程长、强度大,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会极大地消耗队员体力,造成队员判断能力降低,操作效率降低且容易发生误事故,所以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安排营救小组的队员进行轮换休息。如果搜索队员已经完成其他场区的搜索工作,进行适当的休息后也应该编入轮休计划。

2.4.5撤离阶段

(1)救援队队长应撰写救援队执行任务的报告,报告其任务完成情况。

(2)队长也应向现场指挥部报告其任务完成情况。

(3)制定撤离计划,该计划包括在开始返回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以及撤离时间表。

(4)移交捐赠的设备和物资并将相关资料存档。

(5)采取必要的卫生预防措施,对基地进行彻底的清理。

(6)清点、检查所有的工具和设备,安排返程运输事宜。

(7)医疗人员应进行队员的总体医疗和身体状况评价,向队长提供有关撤离的建议。

2.4.5.1撤离阶段的业务流程

image.png

图2-19撤离行动的业务流程

image.png

图2-20写工作日志活动图

2.4.5.2撤离的依据

具备下述条件之一,救援队方可撤离:

(1)救援责任区内的受难者已经全部找到,其中幸存受难者已经救出并转移给现场医疗队;经过精细搜索,未发现有受难者被压埋。救援队请求撤离。

(2)救援责任区内的受难者尚未全部找到,但接受现场指挥部命令转移至新的救援责任区,原责任区的搜索与营救任务移交给其他救援队或救援单位。救援队奉命撤离。

(3)搜索与营救行动已持续较长时间,尚有遇难者被压埋并存活的可能性很小继续搜索将成效甚微;上级决定、或经请示上级批准,开始使用重型机械清理废墟;救援队转移至新的救援责任区。

2.4.5.3撤离的批准权限

从原救援责任区转移至另一指定的救援责任区,由现场指挥部批准。人市别从灾区撤离,由派遣救援队出动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准。

2.4.5.4返回驻地

(1)做出救援行动总结的完整书面报告。

(2)全体队员进行总结汇报。

(3)对装备彻底清洁和消毒装备库,进行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保养。

(4)协助媒体的采访和新闻报道。

(5)对所有队员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安排队员的事件压力状况的调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