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安青泽主办官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应急救援 > 灾难现场 >

典型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方法

来源:网络搜集|发布时间:2021-07-05|浏览次数:

第一节、建筑火灾扑救
建筑物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火灾多发的场所。建筑物火灾,也简称建筑火灾,其次数约占火灾总数的90%以上。随着建筑的结构、形式及其构造材料的日益多样化,建筑的用途也日趋复杂。不同结构、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建筑,都有可能发生火灾,但其火灾特点却各不相同。因此,采取相应的灭火技术与战术措施,是迅速扑灭建筑火灾、减少火灾损失的关键。
一、建筑火灾的基本规律
(一)建筑火灾的发展蔓延规律
1.    建筑火灾的发展阶段
建筑火灾一般来说,最初是发生在室内(某个房间或某一个区域),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邻的房间或区域,以及整个楼层,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就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而言,经分析国内外的火灾实例,按其特点,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室内火灾的初期阶段。室内火灾发生后,最初只局限于起火部位及其周围可燃物燃烧。局部燃烧形成之后,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以最初着火的可燃物燃烧完而终止;因通风不足,火灾可能自行熄灭或受到较弱供氧条件的支配,以缓慢的速度维持燃烧;有足够的可燃物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火灾会迅速发展到整个房间,使房间中的所有可燃物卷入燃烧之中。
这一阶段火灾的特点为:火灾燃烧范围不大,火灾仅限于初始起火点附近;室内温差大,室内平均气温低;火灾发展速度较慢,在发展过程中,火势不稳定;火灾发展时间受火源、可燃物性质、分布、通风条件影响,长短差别较大。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应争取及早发现火情,把火势及时控制和消灭在初期阶段。
(2)室内火灾的全面发展阶段。在室内火灾初期阶段后期,火灾规模迅速增大,室内的可燃物在高温的作用下,释放出可燃气体,当房间温度达到一定值时,聚集在房间内的可燃气体突然起火,整个房间都充满了火焰,室内所有可燃物表面均处在燃烧中,这种现象通常称为“轰燃”。“轰燃”是室内火灾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标志着火灾已到全面发展燃烧阶段。如果人们在“轰燃”之前还没有从室内逃出的话,就不可能幸存。
“轰燃”发生后,室内所有可燃物都在猛烈燃烧,房间内温度急剧上升,出现持续性高温。火焰高温烟气会从房间的门窗等孔洞大量涌出,把火灾蔓延到建筑物的其他部分。此外,室内高温还对建筑构件产生热作用,使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下降,甚至可能造成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倒塌。
耐火建筑的房间通常在起火后,由于四周墙壁和顶棚、地面坚固,不会烧穿。室内火灾发展与起火原因无关,火灾持续时间只取决于室内可燃物的性质、数量和通风条件等。
(3)室内火灾的熄灭阶段。在火灾全面发展阶段后期,随着室内可燃物数量的减少,火灾燃烧速度减慢、温度逐渐下降,当降到最大值的80%时,火灾则进入熄灭阶段。随后房间温度下降显著,直到室内外温度达到平衡为止,火焰熄灭。
2.    建筑物内火灾的蔓延途径
火势蔓延主要通过热的传播,火由起火房间向外是通过可燃烧物的直接燃烧、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扩大蔓延的。研究火势的蔓延途径,既是建筑物采取阻火隔断、设置阻火分区的依据,也是灭火战斗中采取堵截包围等战术措施扑灭火灾的需要。经由大量的火灾案例表明,火从房间向外蔓延主要有如下途径:
(1)内墙门。建筑物内房间起火,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原因大多是因为墙上的门未能把火挡住。火通过内门,经走廊再通过相邻房间敞开的门进入房间,把室内可燃物引燃。通常走廊内即使没有任何可燃物,强大热流和未完全燃烧产物的扩散,仍能把火灾蔓延到很远的房间。
(2)外墙窗口。室内火灾发展到全面燃烧阶段,大量高温烟气、火焰喷出窗口,将会烧坏上层窗玻璃或直接通过打开的窗口引起火灾向上层蔓延。外墙窗口涌出的高温烟气、火焰除了造成火灾在建筑物层间蔓延之外,高温火焰的热辐射还对相邻建筑物及其他可燃物构成威胁。
(3)楼板上的孔洞、建筑物内的各种管道竖井。由于建筑物功能的需要,建筑物中设有许多竖向井道和开口部位,如楼梯井、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垃圾井、通风和排烟井道等。这些竖井管道和开口部位贯穿若干楼层甚至所有楼层,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会产生烟囱效应,抽拔烟火,导致火势迅速向上层蔓延。从实验和多次楼层火灾实践证明,高温烟气在竖向井道内向上蔓延的速度为3~5米/秒。
(4)房间隔墙。房间隔墙如果是可燃材料建造的,或者虽是非燃、难燃材料建造的,但耐火性能很差,其在火灾高温作用下则会被烧穿,使火灾蔓延到相邻房间。
(5)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室内发生火灾时,室内上半部处于正压状态,会迫使火焰和热气流很容易通过该室管线穿过楼板和墙壁的任何缝隙孔洞,把火灾蔓延出去。此外,穿过房间的金属管线在火灾高温作用下,有时也会因热传导将热量传到相邻房间一侧,引起相邻房间起火。
(6)闷顶。由于烟火是向上升腾的,因此,吊顶天棚上的人孔、通风口等都是烟火窜入的孔洞。闷顶内往往没有防火分隔,空间很大,很容易使火势水平蔓延,并通过闷顶内的孔洞向四周和下面的房间蔓延,且在蔓延的过程中不易被发现。
3.    建筑物内火灾的蔓延模式
建筑物内火灾的发展,表现为火焰和燃烧产物通过各种途径蔓延。根据建筑物内的起火部位和建筑结构特点,可划分出三种火焰和燃烧产物蔓延的典型模式。
图7-1a表示火灾在走廊式平面布置的楼层内蔓延示意。平面设计为走廊时,在楼层的一个房间内的燃烧能引起烟气和火势沿整个楼层蔓延。图7-1b表示火灾在单元式平面布置的楼层内蔓延示意。单元式平面布置时,燃烧主要在一套房间内蔓延,很少在一个单元里蔓延,但燃烧可能通过楼梯间、闷顶或其他孔洞蔓延到别的单元。图7-1c表示地下室发生火灾的蔓延示意。地下室发生火灾时,燃烧区新鲜空气进气量不足,会延缓燃烧,促使析出大量有害气体和烟气。有害气体和烟气渗进位于上面的楼层,使楼间形成浓密的烟雾,对人造成危害。
image.png
image.png
(二)建筑结构倒塌破坏
在火灾条件下,建筑物由于燃烧和高温作用,往往使建筑结构部分或整体丧失承载能力,导致结构局部发生破坏或整体倒塌。建筑结构因火灾发生倒塌破坏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除了直接毁坏建筑物,造成人员和设备损坏外,还会造成火灾进一步蔓延扩大,影响灭火救援工作。因此,了解和熟悉建筑结构在火灾条件下发生坍塌破坏的原因和规律,对于在防火和灭火工作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建筑结构倒塌破坏的原因
在火灾中,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倒塌有如下原因:
(1)高温作用。在火灾条件下,高温作用使木结构表面炭化,削弱了构件截面尺寸;使钢结构产生塑性变形;使硅酸盐制品发生爆裂:使预应力钢筋砼构件失去预加应力等,不能承受原有荷载,造成建筑结构局部或整体倒塌。
(2)爆炸。火灾时建筑物内发生爆炸,冲击波和震动破坏了建筑结构,导致结构局部或整体倒塌。
(3)附加荷载。上部结构倒塌压在楼板上;灭火时用水过量,楼区内大量积水未能及时排出;室内储存物品如棉花、纸张等,大量吸收灭火用水;进入建筑物内人员过多导致建筑物荷载加重,超过建筑物承载能力时,建筑物便发生倒塌。
(4)消防射水。处于高温状态下的结构材料,在消防水流(尤其是大口径水枪、水炮)的冲击和冷却下,会造成结构表面收缩开裂或变形、疏松,甚至建筑物倒塌。
2.    建筑结构倒塌破坏的规律
根据对火灾情况下结构倒塌破坏的大量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结构倒塌破坏的一般规律如下:
(1)结构倒塌破坏的次序一般是从上到下,先吊顶、后屋盖,最后是墙柱。
(2)木结构和钢结构建筑都易于发生倒塌破坏,预应力钢筋砼构件不仅易于破坏坍塌,而且破坏发生得早、来得突然。
(3)木结构屋盖一般很少发生整体倒塌,大多是局部性破坏;而钢结构屋盖则多发生整体倒塌或大部分破坏。这是因为根据钢结构屋盖的空间整体稳定要求,在屋架之间连接了很多支撑杆件,在火灾情况下,这些支撑杆件一旦失去作用,则导致结构整体或大部分丧失空间整体作用而倒塌。
(4)在结构型式中,简支构件、悬臂构件等静定结构比连续梁等超静定结构易于发生倒塌破坏,三铰拱薄壳结构屋顶的倒塌破坏大多是整片的。其原因是:这些屋顶结构一般是靠钢拉杆或四周止推结构提供止推力的,火灾时,一旦钢拉杆或止推结构失去作用则屋架即发生整片破坏。桁架结构在火灾条件下破坏发生得早,且往往是大面积的破坏。这种破坏特性是由于组成桁架的断面尺寸小引起的,同时也与桁架的几何组成有关。
3.    建筑结构倒塌破坏的前兆
建筑物倒塌除了由爆炸引发的瞬间倒塌情况外,一般都要经过一定的燃烧时间,室内必然存在较高温度,且倒塌前会出现一些征兆。
(1)变形过大。高温作用使得一些建筑结构发生了变形而失去原有的承载能力,如钢结构弯曲、门窗卡住不能开启、墙面外鼓、墙体出现裂缝、梁板下沉等都是倒塌破坏的重要前兆。
(2)异常声响。建筑结构倒塌破坏前,会发出咔嚓或叽叽嘎嘎的声响,且声音由小到大,直到倒塌破坏。
一旦发生上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不必要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4.    几种常见结构的破坏情况
(1)钢结构屋顶的破坏情况。钢的耐火性能很差;温度在450~500℃时,承载能力便大大减弱,温度再高,钢材就会变软,屋架翘曲,屋顶随之塌落,整个过程只需15~20分钟。由于在屋架之间连接了很多支撑的杆件,因而也就决定了钢结构屋顶的破坏是整体的,或者是较大部分的,很少有局部塌落的情况。
(2)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破坏。混凝土是耐火的,对灭火来说它是比较安全可靠的。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火时间,一般都在1小时以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好、节省材料,但耐火性能较差。在起火条件下,构件容易因突然出现较大变形而破坏。
(3)薄壳结构屋顶的破坏情况。薄壳适用于大面积的屋顶,其特点是跨度大、厚度小、耗材少。薄壳周边的支撑是靠两侧的楼板、基础或钢拉杆。薄壳结构的倒塌是整片的,其原因主要是支撑的条件破坏。故起火时,应及时冷却钢杆,只要支撑的条件不破坏,就完全有可能避免倒塌,因为壳体本身的耐火性能很高。
(4)砖墙的破坏情况。砖的耐火性能好,能经受高温作用,而砌成墙壁后,由于砌筑的质量不一和砂浆不耐火等原因,砖墙的耐火性不如砖本身,但一般砖墙还是能够承受几个小时的高温作用。
(5)木结构的破坏情况。构件受火后,很快就被点燃,在表面形成碳层。木材烧焦的速度与其密度及含水率的大小有直接联系。木材燃烧的速度是随着它的密度和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少的。根据实测,木材向内里燃烧速度的理论平均值为0.6毫米每分钟,质轻且干燥的木材的燃烧速度近似为0.8毫米每分钟,质密且湿的木材的燃烧速度的近似值为0.4毫米每分钟。实践中,可以利用这些数字来估算木构件被烧毁的程度。
(三)建筑火灾烟气的危害性
烟是指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以及材料热分解或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混合物。建筑材料和建筑装修材料等可燃物,在火灾时受热分解,然后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燃烧,产生各种生成物。如果上述过程是完全燃烧,那么生成物较少,如果是不完全燃烧,则可产生多种有毒物质。
火灾烟气会造成严重危害,其危害性主要有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火灾烟气的危害可概括为对人们生理上的危害和心理上的危害两方面,烟气的毒害性和减光性是生理的危害,而恐怖性则是心理上的危害。
1.    火灾烟气的毒害性
火灾烟气的毒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缺氧。火灾时烟气中的含氧量往往低于人们生理正常所需要的数值。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15%时,人的肌肉活动能力下降;降到10%~14%时,人就四肢无力,智力混乱,辨不清方向;降到6%~10%时,人就会晕倒。所以,对于处在着火房间内的人们来氧气的短时致死浓度为6%。也就是说,当着火房间内气体中的含氧浓度低于6%时,在短时间内人们将因缺氧而室息死亡。即使含氧量在6%~10%之间,虽然不会短时死亡,但也会因失去活动能力和智力下降而不能逃离火场,最终被火烧死。在实际的着火房间中氧气的最低浓度可达3%左右,可见在发生火灾时,人们要是不能及时逃离火场是非常危险的。
(2)中毒。烟气中含有各种有毒气体,而且这些气体的含量已超过了人们生理正常所允许的浓度,会造成人们中毒死亡。火灾时各种可燃物质燃烧生成的有毒气体的种类、毒性、人们生理正常所允许的浓度和火灾时的疏散浓度如表7-1所示。
image.png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合成材料在建筑、装修及家具制造中的大量应用,火灾所生成的毒性气体的危害更加严重。
(3)高温。火灾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这对人们也是一个很大的危害。在着火房间内,烟气温度高达数百度;在地下建筑中,火灾烟气温度可达1000℃以上。
人们对高温烟气的忍耐是有限的。在65℃时可短时忍受;在120℃时,15分钟内就将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烟气温度进一步升高,损伤时间更短,140℃时的为5分钟,170℃时约为1分钟;而在几百度的高温烟气中则是一分钟也无法忍受的。
2.    火灾烟气的减光性
可见光波长为λ=04~07微米,一般火灾烟气中烟粒子的直径d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即d>2λ,这些烟粒子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即对可见光有完全动遮蔽作用。当烟气弥漫时,可见光因受到烟粒子的遮蔽,能见度大大降低,这就是烟气的减光性。同时,加上烟气中有些气体对人的肉眼有极大的刺激性,如HCI、NH₃、HF、SO₂、Cl₂等,使人睁不开眼睛,从而使人们在疏散过程中的行进速度大大降低。
普通人的视力所能达到的范围称为能见距离或视程。当发生火灾时,疏散通道上的能见距离在整个疏散过程中都应给予保证,这个保证安全疏散的最大能见距离称为极限视程[D],[D]取决于人们对建筑物的熟悉程度,即:
熟悉者:[D]=5米;
不熟悉者:[D]=30米。
由于烟气的减光性,在发生火灾时的疏散通道或火场上,实际能达到的能见距离将远远小于极限视程。表7-2所列为在各不同烟气光学浓度Cs中人们的能见距离[D]。火灾时所产生的烟气浓度,据实测为25~30每米。由表7-2可见,人们在火灾烟气中的能见距离只有几十厘米,这就使人们在火灾烟气中的行进速度大大降低。所以烟气的减光性不仅妨碍安全而迅速的疏散活动,而且也妨碍正常的扑救活动。
火灾烟气的减光性使人们不能迅速地逃离火场,增加了中毒或烧死的可能性,所以火灾烟气的减光性是毒害性的帮凶。
image.png
3.    火灾烟气的恐怖性
发生火灾时,特别是发生“轰燃”时,火焰和烟气冲出门窗孔洞,浓烟滚滚、烈火熊熊,使人们产生恐惧感,常常给疏散过程造成混乱,使有的人失去活动能力,有的甚至失去理智、惊慌失措,所以恐怖性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二、普通建筑火灾扑救
普通建筑指建筑高度小于24米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此类建筑具有用途广泛、消防设施少、耐火等级差别较大、火灾发生频率高等特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普通建筑火灾占所有火灾的80%左右,经济损失占火灾损失的70%以上。因此,研究普通建筑火灾的发生发展及灭火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建筑火灾的扑救对策
1.    内攻为主,外攻为辅
扑救普通建筑火灾时,应尽量深入建筑物内部,部署兵力直接消灭火点。进攻的主要途径是建筑物内的楼梯间、走廊。当火势较大、内攻途径受阻时,应充分利用外窗阳台、室外楼梯、临近楼房的平台或架设消防梯,对多层建筑也可使用登高消防车作为水枪手的进攻阵地实施外攻,合力灭火。
2.    阻止火势垂直蔓延
(1)扑救多层建筑火灾时,应在燃烧层部署力量消灭火势。同时,在受火势威胁较大的上层楼层部署力量,阻断火势通过楼层内部向上层蔓延,并注意空心结构火势的垂直发展。必要时,进行破拆,射水灭火;对燃烧层的下层,也要部署力量,负责监视和检查火情,一旦遇到高温和火焰,应立即冷却或消灭火焰,防止火势从起火层向下层蔓延。
(2)对于金属管道导热而引起的上下蔓延要组织力量在燃烧层的上、下层随时注意检查和消灭燃烧。
(3)当烟火从窗口窜出威胁上一层时,应及时设水枪阵地向窗口射水,阻止火势向上蔓延。
3.    建筑多层同时燃烧的灭火措施
(1)多层同时燃烧,而顶部尚未燃烧时,应自上而下地逐层部署力量堵截火势,消灭火灾。
(2)如顶层各层已全部燃烧,要在燃烧层的下部部署力量堵截,防止火势蔓延至下层,而后在着火的各层部署力量扑灭火灾。
4.    避免结构倒塌伤人的措施
(1)对燃烧和受火势威胁的主要建筑构件和承重结构进行冷却保护,消灭可燃构件上的燃烧火焰。
(2)登上屋顶、闷顶内或着火层楼板上的人不要过多或集中,走动要避免踏空坠落。
(3)对不燃结构不要过多射水,以免加速破坏,或造成大量积水,增加荷重。
(4)随时注意火场上建筑结构的承受荷重、构件变形、表面裂纹、裂缝、断裂声响等。分析建筑结构的变化,观察周围燃烧条件,随时判断结构受热持续时间及构件达到的温度,确定构件距离耐火极限还有多长时间,以便作出灭火战斗行动的正确决策。
(5)要选择承重结构或坚固构件作为依托的水枪阵地,不要用大口径水枪接冲击承重墙和梁、柱等,防止受冲击后倒塌。
5.    灭火注意事项
(1)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打开门窗、用喷雾水、机械排烟等),减轻高温烟气对消防人员和被困群众的威胁。
(2)对在灭火前沿和进入燃烧区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以确保人员安全。
(3)开启着火房间门窗时,人要立在门窗两侧,先行射水降温,避免室内爆燃喷出的高温气流伤人。
(4)不得使用大口径水枪(炮)直接冲击墙、柱、屋架等承重构件,尤其对于大跨度的钢筋砼结构建筑,因其长时间受高温作用,有可能引起构件变形或建筑物倒塌,消防指挥员更要注意观察结构的变化情况,遇到危险时应立即撤出,以免屋塌伤人。
(5)要注意及时改变射流状态,减少水渍损失。
(二)火情侦察
灭火力量到达火场后,应当立即组成侦察小组进行火情侦察,以便查明情况,迅速投入灭火战斗。火情侦察可采取外部观察、内部侦察、询问知情人、使用着火单位的监控系统和仪器探测等方法。侦察人员应佩戴空气呼吸器等防护装具,配备必要的探测仪器,并指定专人负责,明确侦察任务、通信联络方法、注意事项等。
对于多层建筑火灾,需要查明下述情况:
(1)建筑物内是否有人被烟火围困,以及被困人员的数量、所处位置,通向这些部位的通道是否畅通,是否需要破拆。
(2)起火部位、火势蔓延方向、燃烧范围、火势沿空心结构蔓延的可能性,查明着火部位的上下层和毗邻房间受火势威胁的情况。
(3)查明建筑结构特点,根据构件燃烧时间推断是否会有倒塌危险。
(4)查明建筑物的通风状况,有无防火墙、老虎窗和闷顶入口等情况。
(三)火场救人
1.    自救
在建筑火灾初期,消防队未到场之前,楼内被困人员应充分利用建筑构件和可利用的条件进行自救。
自救是火场较常用的逃生方法,在实施自救行动之前,一定要强制自己保持脑冷静,根据周围环境和其他条件,选择可靠的自救方式。
(1)利用建筑物内的疏散设施逃生。楼房着火时,首先应选择楼内安全疏散设施,如疏散楼梯、室外楼梯等进行逃生。若以上通道被烟火封锁,又无其他器材救生时,可考虑利用建筑构件,如阳台、屋顶、落水管等逃生。
(2)利用简易防护器材。逃生人员多数要经过充满烟雾的通道,才能离开危险区域。逃离火场时,可用湿毛巾、湿口罩捂住口鼻;无水时干毛巾、干口罩也可以。使用毛巾捂住口鼻时,一定要使过滤烟的面积增大,将口鼻捂严。在穿过烟雾区时,即使感到呼吸困难,也不能将毛巾从口鼻上拿下,并应将身体尽量贴近地面或爬行穿过险区。
如果门窗、通道、楼梯等已被烟火封锁,冲出险区有困难时,可向头部、身上浇水或用湿毛巾等将头部包好,用湿棉被、湿毯子将身体裹好或穿上阻燃的衣服,再冲出险区。
(3)自制简易救生绳索,切勿跳楼。当各通道全部被烟火封死时,应保持镇静,可利用各种结实的绳索,如无绳索可用被褥、衣服、床单或结实的窗帘布等物撕成条,拧成绳,拴在牢固的窗框、床架或其他室内的牢固物体上,然后沿绳缓慢下滑到地面或下层的楼层内顺利逃生。
如果被烟火困在2层楼内,在没有器材逃生或得不到救助而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有些人也可以跳楼逃生。但跳楼之前,应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床垫等柔软物品,然后用手扒住阳台或窗台,身体下垂,自然下落。这样可以缩短距离,更好地保护人身安全。
如果被火围困在3层以上楼层内,那就千万不要往下跳,因距离很高,往下跳时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4)开辟避难场所。在各种通道被切断、火势较大、一时又无人救援的情况下,对于没有避难间的建筑物,被困人员都应开辟避难场所与浓烟烈火搏斗。当被困在房间里时,应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但不能打碎玻璃,要是窗外有烟进来时,还要关上窗子。若门窗缝隙或其他孔洞有烟进来时,应用湿毛巾。湿床单等物品堵住或挂上湿棉被等难燃或不燃的物品,并不断向物品和门窗上洒水,最后向地面洒水,并淋湿房间的一切可燃物。要运用一切手段和措施与火搏斗,直到消防队到来救助脱险。
2.    消防队救人
普通建筑着火时,应首先抢救疏散着火层受火势威胁的人员,特别是夜间人员被烟火惊醒,往往惊慌失措,应重点抢救和疏散。由于烟火容易向上蔓延,危及着火楼层上层人员的生命安全,对着火层上层的人员也应及时组织疏散抢救。当着火层和着火层上层人员进行疏散。如楼梯已被大火封锁,应从建筑物外部架梯或利用地形地物,如翻窗、攀登落水管等登楼救人。
消防人员应注意观察,发现楼上有物件抛出,灯光显示、呼救时,要全力抢救。发现有人登上窗口、阳台、楼顶时,要通过广播喊话,稳定其情绪,同时尽快设法抢救。可利用各种器材装备进行抢救,如使用安全绳、缓降器、救生袋、拉梯、挂钩梯、云梯消防车、登高平台车等。
(四)灭火阵地的选择
灭火阵地的选择应以控制火势、消灭火灾、保证安全为前提,以便于观察、射水、转移和撤退为原则,常见位置的设置如下。
1.    水枪阵地的设置
(1)依托门窗口。门窗口出入方便,有利于进攻,还能起到较好的掩护作用,也便于观察火情,将水流准确地射到火点上。
(2)依靠承重墙。在宽大的车间、仓库和大厅等建(构)筑物内灭火时,为防止屋顶坍落或其他物体坠落,导致人员伤亡,战斗员不应站在建(构)筑物内的中间部位,应将水枪阵地设置在承重墙边射水。
(3)吊顶内外通口。吊顶检查口、屋顶上的老虎窗、天窗,是设置水枪阵地的理想部位,便于战斗员进攻和撤退。在这几个地方设置水枪阵地,不需要破拆,可赢得灭火时间。
(4)利用消防梯。火焰在2、3层楼的窗(门)口燃烧,或屋顶已被烧穿,战斗员不能直接进入室内(吊顶内)灭火时,可将消防梯架设在燃烧着的窗门口旁边或屋檐上设置水枪阵地,向燃烧区射水灭火。
(5)利用地形地物。灭火战斗中,战斗员为躲避压力容器、爆炸物品、建筑构件和辐射热等可能造成的伤亡,应充分利用地形地物作掩体设置水枪阵地。
2.    分水器的设置
(1)地面进攻时的位置。分水器通常设置在火势蔓延方向的侧面,或两支水枪的中间部位;水枪需要上屋顶时,则设置在靠近消防梯处。
(2)楼层进攻时的位置。分水器通常设在接近燃烧层的楼梯间;若几层楼同时燃烧,担负下层进攻任务的战斗班,可将分水器设在下层楼梯间:担负上层堵截任务的战斗班,则将分水器设置在上层楼梯间。
3.    消防炮阵地的设置
使用载有消防炮的消防车(艇),以及移动式消防炮灭火,应根据所扑救的火灾对象、火场地形、风向风力、所使用的灭火剂的特性和消防炮的技术性能等选择阵地。
(1)喷射泡沫。通常选择在距燃烧区或燃烧物体30米以外的上(侧)风方向,避开有可能爆炸的部位。
(2)喷射干粉。通常选择在距燃烧区或燃烧物体50米以内的上风方向,前方无遮挡物,最好是居高临下的地方,当上风方向无法喷射时,可选择侧风方向。
(3)喷射水流。通常选择在火势蔓延方向的前方和两侧,根据火势和火场地形情况确定停车距离。消防炮流量大,不宜在25米以内使用,防止伤害人员和损毁建(构)筑物。
(五)火场破拆
火场破拆是指消防人员为完成查明隐蔽火源、救人和疏散物资、发挥灭火剂作用、阻止火势蔓延、排除险情(如倒塌、毒气等)、改变火势蔓延和烟雾流动方向、接近火源和进入建筑物内部等各项战斗任务,对建(构)筑物及其构件或其他物体,进行局部或全部拆除的行动。
灭火战斗中,进行破拆行动时,应根据对象的不同,分别采取砸撬法、拉拽法、切扩法、冲撞法、爆破法等。
1.    窗户的破拆
一般情况下,击碎窗户玻璃就可以将窗户打开。击碎玻璃、打开窗户的方法如下:
(1)击破玻璃时,人应立于窗户的上风方向,戴上面罩及防护手套,切勿直接用手去击玻璃;
(2)破拆工具应举在玻璃上方,握破拆工具的手也应保持在玻璃上方,以防击破的玻璃碎片伤及消防人员的手和身体;
(3)玻璃击破后应立即用工具清除残留在窗框上的玻璃碎片以免戳伤人手和爬进去的人员,或割坏可能通过的水带、绳索等器材;
(4)击碎窗玻璃、清除玻璃碎片后,将手伸进窗框扳动执手,即可将窗打开。
2.    门的破拆
门的种类繁多,其材质、结构及闭锁部位也各不相同。破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将门打开。
(1)击碎玻璃开门。需要破拆的门上镶有玻璃时,可将玻璃击碎,伸手(戴手套)进去将门锁打开。如门上嵌有薄板,也可将薄板击破,伸手将门锁打开。
(2)破坏门锁开门。破坏门锁将门打开,是破坏性较小而又比较方便的开门方法。使用铁铤拔出套筒。将铁铤的叉口插入锁筒金属环,将锁筒拔出。然后用开锁器插入锁眼旋转,即可将门打开。在火灾情况下,有时需要快速破拆进屋,则可在拔掉锁筒后,用铁铤等物将门锁其余部分敲下,将门打开。用切割机切断锁舌。当备有锯片式切割机时,只需将锯片插入门缝,割断镜否,即可将门打开。开用薄刃撬开门锁。将薄刃插入门与门框之间的缝隙,适当用力撬动,再将另一薄刃从撬开的缝隙中插入门锁插销处,拨动锁舌,将门打开。切割金属升降门。遇有金属升降门时,可用油锯或丙烷切割器将金属门打开。打开电梯门。需打开电梯门时,可先用一工具的薄刃插入门缝,用力撬动,等中间有3厘米缝隙时,再用扩张器插入门缝,将门打开。
3.    墙的破拆
(1)砖墙的破拆。可先用大锤或风镐破坏2~3块砖,其余砖块可顺利拆下。
(2)板条抹灰墙的破拆。先用工具剥去外层灰泥,再用斧头劈开板条即可。
4.    屋顶的破拆
根据屋顶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破拆方法。一般行动要求如下:
(1)屋顶有天窗、老虎窗、百叶窗及其他出口时,应利用原出口进行破拆。
(2)战斗员应站立在上风方向,并要站立稳固,防止滑倒,必要时要有人用安全绳保护。
(3)挥动斧头时,防止有人接近,切忌将工具的尖刃朝着有人的方向。
(4)破拆时,要随时注意屋顶构架不牢固及可能发生其他危险的情况;破拆时,不能损伤支撑屋顶构件,使用动力工具尤须注意。
(5)破拆的顺序是先除去表层砾石、沥青、油毡之类的覆盖物;再劈开屋面板或切割金属屋面层;最后切割椽木或金属梁,用挠钩等物捣通吊顶。
三、地下建筑火灾扑救
地下建筑是指建造在岩石和土层中的、比附近地面标高低2米以上的建筑,包括附建的地下建筑和单建的地下建筑。附建式地下建筑是附建在高层和多层建筑下部的建筑,单建式地下建筑是单建在室外自然地坪以下或岩石中的独立建筑。从广义上讲,地下建筑还应包括地下铁路、铁路隧道和公路隧道等工程设施。
(一)地下建筑火灾特点
地下建筑烟气流动特点
地下建筑只有内部空间,不存在外部空间,不像地面建筑有外门、窗与大气连通,只有与地面连接的通道才有出入口。地下建筑火灾时,空气的供给完全依与地面相连通的出入口,燃烧的状态除依赖可燃物的理化性质不同而不同外,主要根据出入口供气状态而定。
(1)当地下建筑只有一个出入口时(包括设计上只有一个出入口和火灾时只打开一个出口)。火灾初期因通风不良,燃烧比较缓慢,燃烧不久趋向阴燃状态,建筑物内充满浓烟(温度较高)。与地面唯一连通的出入口成为外部空气的进入口和烟的排出口,烟和空气分界的中性层开始较高,随着火灾的发展和扩大,中性层逐渐降低,最后变成烟筒。
(2)当地下建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口时。自然排烟和空气进入口是分开的。火灾时,其中一个可能是进气口,另一个可能是排烟口。两个口水平标高不同,季节不同时的主导风向也不同。火灾开始时,都是沿下风向排烟。在这种条件下,火灾发展蔓延较快,火场风速较大。由于排烟量大,排烟口面积小,火灾烟气在建筑中沿着环道高速旋转,通过出入口向外(地面)喷火喷烟。
(3)大型地下设施(如地铁、地下商场等)。因通风条件好、风流畅通,火灾的发展与地面建筑火灾相似,火灾很容易发展到猛烈阶段。
1.    地下建筑火灾特点
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相比,发生火灾时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烟大温度高。地下建筑火灾一般供气不足(火灾开始时与地面建筑无多大差别),温度开始上升较慢(尤其固体可燃物),阴燃时间长,发烟量大。
由于地下建筑无窗,火灾时烟不能像地面建筑那样有80%可由破碎的窗户扩散到大气中,而是聚集在建筑物中。燃烧时还会产生各种有毒的分解物,都会危害人员的生命安全。
地下建筑火灾时因热烟难以排出,散热缓慢,内部空间温度上升快。
(2)人员疏散困难。地下建筑全靠人工照明,正常电源照明就比地上建筑的自然照明差。火灾时正常的电源被切断,人的逃生完全靠事故照明和指示灯,由于火灾时烟雾的减光性,使通道的能见度下降,人看不清通道,无法逃生。若无事故照明,建筑物内将一片漆黑,人根本无法逃生。地下建筑内部的烟气造成的地下建筑内缺氧、中毒和高温,也会使人丧失逃生能力。
地下建筑内人员逃生通道只有楼梯和扶梯,而且人员逃生方向与烟气流向一致,人们要脱险就必须逃到地面上。然而,烟气的扩散速度比人的步行速度快,烟的水平扩散速度为0.5~1.5米每秒。
(3)泄爆能力差。地下建筑基本上是封闭体,易燃易爆的物品发生爆炸时,爆炸压力泄放能力差,易对结构和地面上的建筑造成严重破坏。武汉某办公楼地下室因汽油蒸汽与空气混合物发生爆炸,使整个建筑结构受到严重破坏。
(4)火灾扑救困难。地下建筑火灾比地面建筑火灾扑救要困难得多。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火情侦察困难。地下建筑火灾,火点处于地下建筑内部,火情侦察必须深入内部,侦察行动难度大,防护要求高。同时,对于地下建筑火灾,指挥员不能直接观察火场,需要询问知情人、借助监测仪器、研究工程图纸,分析可能发生火灾的部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危险,方能作出灭火方案,致使灭火时间长、难度大。二是通讯联络不便。目前,地下火场与地面的通讯联系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有时需要依靠人来传递信息,导致信息传输速度慢、差错多。灭火人员在火场内部发生任何情况,地面指挥员都很难及时知道易出现差错。三是战斗展开困难。地面建筑火灾时,战斗员进攻途径较多,而地下建筑火灾扑救人员只能通过出入口才能进去,特别是有人员被困的情况,消防员的作业展开更加困难。
(二)地下建筑灭火准备工作
1.    消防安全装备和专用器材准备
(1)消防安全装备准备。消防队员在内攻灭火或实施营救时,要有良好的个人防护措施,因此,在平时就应准备足够数量的空气呼吸器、防热辐射面罩、防火隔热服、避火服等。此外,还应准备能在短时间内保障被困人员安全疏散的逃生头盔、防烟防毒面具等器材。
(2)消防专用器材准备。为顺利进行地下建筑火灾灭火战斗,消防队应事先准备好有关专用器材。包括:火场侦察仪器,安全绳和导向绳,照明和通信器材,排烟、排水设备等。
2.    医疗救护准备
地下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由于内部人员和消防队员多在地下活动,受到烟火的威胁,容易出现烧伤、中毒窒息等事故。因此,应与有关医疗单位或城市医疗急救中心事先联系分工,保障火灾时的救护工作能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减少伤亡。
平时消防部队应定期与城市医疗救护急救中心共同协作,并按计划进行针对地下设施火灾的火场救护联合演练。
3.    地下建筑火灾人员疏散方面的准备
地下建筑火灾容易导致群死群伤的事故,之所以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多是因为疏散通道不畅、组织混乱、人员拥挤,在高温浓烟熏呛下致死。消防队及地下建筑内部工作人员必须事先做好人员疏散方面的准备。
(1)要加强疏散系统的管理。地下建筑疏散系统,是火灾时疏散人员的唯一通道。为保证疏散系统的畅通,平时要加强管理。地下疏散系统平时要定人、定职、定责,经常维护检查,通道内不允许随意封闭、乱堆杂物、堆放物资、乱摆自行车,使通道不畅;不许封堵或锁闭疏散出口。
(2)要制定周密的疏散计划。疏散计划是地下建筑火灾时组织人员疏散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疏散区域划分和出口的规定、疏散路线示意图和疏散指示标,疏散引导广播和疏散任务分工等。
消防队要周密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硫散计划,绘制地下平面图及疏散以备火灾时使用。此外,要定期按计划进行“灭火疏散演习”,从心理上、动作上进行训练,做好疏散方面的准备工作。
(3)要对人员数量和流向严格控制。地下建筑空间有限,容纳人员过多,会适成拥堵,导致疏散困难,由此可能大大增加人员伤亡的危险性。人员密集的地下场所,有必要对人员数量进行控制,对其流向也要由专人进行引导。
(三)地下建筑火灾扑救技(战)术的运用
1.    初期火场自救
地下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烟雾扩散速度快,人员疏散困难,扑救难度大。若想把火灾消灭在初期阶段,就要充分利用地下建筑内部的各种灭火设施,依靠地下建筑内部保卫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义务消防队员迅速展开自救。
地下建筑火灾发生后,应立即关闭空调系统,停止送风,防止火势扩大,并迅速拨打119报警。关掉空调后,应立即开启排烟设备排烟,防止烟雾扩散,降低火场温度,提高能见度,并启动固定灭火系统。
迅速疏散人员,有组织地将人员疏散到地面、避难间、防烟前室及其他安全地段(特别是有固定气体灭火装置的房间起火,室内人员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疏散出去,才可以启动灭火装置)。
地下建筑内设有水幕或洒水设备时,应在着火部位迅速开启水幕,阻止火势蔓延,或者开启洒水设备扑救初期火灾。
按防火分区或防烟分区,及时利用封闭门、防火门来阻止火势蔓延或利用封闭窒息灭火,把火势控制在有限范围,房间着火应立即关闭房门,防止火势进入走到蔓延。
地下消防控制室人员,应随时向进入地下的灭火人员通报信息,适时开启排烟机,按需要启动各种阻火、灭火设施,协同灭火。公安消防队到达火场后,应先预接水泵结合器,准备向地下消防给水管网供水,做好进入地下灭火的准备。
2.    疏散与营救
火灾初期,首先应由地下建筑内有关人员组织好引导疏散,应备有照明器材、防烟、防毒面具及简易防护用具(湿毛巾等),并在转弯处、楼梯口安排人员指示方向,行动不便者可派人护送撤离。疏散过程中注意检查,防止有人未撒出,不允许逃离人员再返回地下。疏散时应派专人在地下建筑出口处警戒、疏导,保证疏散线路畅通。
当有人被封锁在地下、无法疏散出来时,应组织突击力量在水枪射流或高倍数泡沫喷射的掩护下,进人地下强攻救人。除公安消防队力量外,还应在条件允许时,组织其他有关人员协同营救。参加营救的人员必须佩戴好呼吸器及各种全防护装具、照明、通信工具等。
疏散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扑救初起火灾,火场排烟应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疏散成功;二是疏散人员应低姿通过火场,因为在火灾初起阶段烟气一般浮在通道上部;三是疏散过程中应注意搜索,防止有人未撤出,消防队进入地下搜索时应编组进行。
3.    火场排烟
地下建筑火灾的烟雾是灭火救人的主要障碍。及时排出高温热烟,可以提高能见度,降低火场温度,降低烟气、毒气浓度,便于发现火源,缩短灭火时间。
(1)自然排烟。利用开启通向室外的半地下式窗户、自然排烟口、排烟管道口、通风口,利用对流原理和抽拔作用排除烟雾。
(2)机械排烟。利用固定式排烟机、移动式排烟机、排烟车等强制排烟。机械排烟系统除包括防烟垂壁、防火防烟门外还设有排烟风机、排烟管道、排烟口、自动控制设备等,灭火中应尽可能利用这些排烟设备,完成排烟任务。
(3)利用喷雾水排烟。利用喷雾水可降温除尘,喷射雾状水流时可产生自压区从而起到驱烟作用。
(4)向地下通道充灌高倍泡沫排烟。用高倍泡沫迅速充满着火的地下空间,可达到降温、除尘、防烟的目的。
4.    内攻灭火
对于地下建筑火灾,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实施内攻灭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术措施。扑救地下铁道、地下商场、公共娱乐场所等发生的火灾往往采用内攻灭火法。
(1)地下建筑内攻的灭火时机。对于火灾初期阶段和发展阶段,可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组织内攻。对地下油库、放射性物品仓库,以及其他有毒、易燃易爆危险品库不宜采取内攻。对处于猛烈阶段火灾,不能马上内攻,应先排烟排热,待火势减弱后,再展开内攻。
(2)组织精干的内攻灭火力量。首先应组织精明强干的突击队。挑选思想觉悟高、身体素质好、技术过硬、战术熟练、有一定经验的消防队员参加。突击队员应仔细了解地下建筑的平面布置、通风网络结构、着火的大致部位、燃烧物的大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突击队员要穿防火隔热服、佩戴呼吸器,带好安全带、安全绳、探路棒等个人防护装具。还要携带火源探测仪、小型破拆工具、照明灯、轻便排烟装具、通信器材,并规定好联络信号。内攻小组以3人为宜,并组织好替换队员,安排好掩护水枪。地上应有可靠的水源,出入口准备足够的水带。做好战斗准备,方可进行内攻灭火。
(3)内攻路线的选择。内攻路线的选择,应根据地下建筑当时的火情、通道风流向、建筑结构特点来确定。要以最安全、最快到达火区为原则,正确地选择路线,尽可能地深入地下洞室、房间、接近火源作战。
当起火地下建筑有灭火救援作战计划且起火部位与计划相符时,应按计划所确定的路线进攻。
如果没有灭火救援作战计划或起火部位、燃烧过程与原定的灭火救援作战计划不一致,原定路线无法进入。此时,应迅速查明该地下建筑的全部出入口、进排风口情况,选择其中最佳进风口进入,并沿进风路线进攻。
若所有的出入口、进排风口都往外喷烟,又必须内攻时,可寻找其他地下建筑与着火地下建筑连通口进入。如果连通口锁闭,可用破拆工具开一个临时出入口进入。为防止火势由此蔓延,破拆前应设置水枪阵地,准备堵截火势。
沿进攻路线铺设水带,在铺设第一条线路时,跟进的第二条线路必须掩护第一条路线进攻,随后互相交替掩护。要特别注意防止防火门掩卡水带,确保供水不间断。
(4)正确选择水枪阵地,恰当部署水枪。地下建筑内部空间大小不一,火势发展强弱不同,燃烧范围大小不等,应根据火情大小和灭火救援任务部署水枪阵地。
火灾初期阶段,部署的水枪应直击火点。火灾发展阶段,水枪应部署在着火区间出入口附近,采取重点防御,灭火的同时也可在火灾蔓延通道口部位设置水枪阵地,阻止火势蔓延。当火势进一步扩大,高温浓烟步步通近,应利用各种门口、通道转弯处作掩护,设置阵地堵截,以密集射流阻止火势,并用喷雾水流作掩护,等待增援力量到达,继续向火区进攻。部署进攻水枪的同时,一定要安排掩护水枪,确保突击队员的安全。设置进攻或防御阵地,必须确保战斗员能顺利撤退到安全地带。
(5)充分利用地下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内攻时,应充分利用地下建筑内的消防设施,既能发挥现代消防设施作用、缩短灭火时间,又能减轻战斗员的体力消耗。
依靠消防控制室的显示信息,确定起火部位和火灾蔓延燃烧区域。内攻队员应及时检查各种灭火、阻火、排烟设施是否按火场需要启动运转,如果启动失灵应设法开动,发挥灭火、阻火和排烟的作用。
内攻时应审时度势,适时封闭或打开防火门,使之既起到防火分隔作用,又不妨碍内攻,并应尽量使用地下消火栓出水灭火。
(6)内政灭火注意问题。第一,要在出入口处认真清查战斗员人数,严格控制非战斗人员进入地下建筑。第二,应充分考虑呼吸器的使用时间,并随时注意内攻人员体力消耗的情况。对参战人员定时组织轮换,地下停留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另外,在灭火救援过程中注意清点人数,以防意外。第三,在开启防火门铺设水带时,注意防止防火门回弹关闭掩卡水带而影响正常供水,当需要转移地或撤退时,应尽量收回或移开防火门部位的水带,以防止防火门关闭不严而助长烟火蔓延。第四,除排烟、降温、掩护进攻使用喷雾水流外,水枪手要坚持见烟不见火不盲目射水的原则,以尽量减少洞内积水;及时清理通往地下建筑内排水管口、污水集中坑的通路,并及时用泵排出积水,以减少水渍损失。
5.    灌注灭火
对于不宜采取内攻的小型地下洞室,或者某些地下建筑局部巷道、局部洞室房间,可利用向地下灌注灭火剂的方法灭火。其中,高倍泡沫灌注法应用最多。
(1)从地面出入口向地下喷灌高倍泡沫灭火。在洞口处架设高倍泡沫发生器,直接往地下通道灌注高倍泡沫,随着泡沫厚度的增加,达到排烟、降温、窒息灭火的目的。
(2)低倍泡沫与高倍泡沫联用灌注灭火。当洞口火势猛烈、人员难以靠近出入口时,可利用强水流或泡沫炮远距离喷射控制洞口火势。控制火势后,派经验丰富的消防员着隔热服等安全防护装具,前往洞口架设高倍泡沫发生器,向地下灌注高倍泡沫。要注意对前沿消防员的保护。当高倍泡沫出现倒溢现象时,应设置泡沫管枪喷射普通蛋白泡沫,掩护高倍泡沫向纵深推进。
(3)灌注惰性气体或高压蒸汽灭火。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往地下灌注液氮、二氧化碳等来惰化或稀释火区空气,使氧浓度下降,并迅速降低火场温度达到冷却灭火的目的。也可利用高压蒸汽灌注灭火。
6.    封口窒息
地下建筑火灾发展猛烈、无法进入地下直接灭火、地面灌注也不能奏效时,应对着火区进行封堵隔离,切断空气来源,使火区内的燃烧断绝氧气补给而逐渐熄灭,这种方法也称窒息灭火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小型地下油库、危险品库,远离城市的铁路、公路隧道等场所。
(1)封口窒息操作程序。具体步骤如下:关闭防火门。一旦地下建筑火势发展猛烈、需要采取封闭灭火措施时,要迅速关闭防火门。对单个洞室可关闭控制该区域的防火门或密闭门,以及该区域内的通风管口;对整个地下建筑而言,要关闭出入口的防护密闭门和防火门,停止空调系统运转,关闭各通风口。修筑临时防火墙。当地下建筑内缺少防火墙或防火分隔设施时,为了阻止火势蔓延,在巷道内修筑临时防火墙。在选定的建墙地点打几根桩,钉上木板,覆以石棉布或抹上灰浆密封;也可用沙袋封堵。
在有易燃易爆气体产生的火区,为防止爆炸发生,或火势很大难以扑救、需要封口窒息时,要求防火墙坚固、耐火极限等级高,符合防爆要求。通常用沙袋堆砌成梯形截面防火墙,墙底部厚度不得少于4~5米。封闭地下建筑的出入口通风口、窗孔。如无法隔离火区时,用沙袋堆砌好出入口、通风口和窗孔即可。封闭时,应设置检测孔。采用封口窒息法时,应在封闭墙上、中、下三个部位插入直径为ф35毫米~ф50毫米的铁管,作为采取气样、检查温度之用。铁管外口应用木塞堵住。
(2)封闭后的管理措施。封闭后应加强管理,要经常观测内部情况,以判断火灾是否趋于熄灭或完全熄灭。
在封闭墙附近设置警告标牌,禁止非消防人员接近。要定期测定和分析防火墙内的温度和气体成分。如内部符合下述条件时,可认为火灾已熄灭:气体温度降到150℃以下;出水温度降到常温;氧浓度低于12%。
(3)启封措施。拆除封闭墙及打开防火门或防火墙时,要注意采取防护措施。如果处理不当,可引起火灾复燃,甚至发生爆炸。
启封前可先在封闭墙外修筑一个带门的临时防火墙。拆除封闭墙时,应先把临时防火墙的门关闭,不使大量的空气流入,防止复燃复爆。启封时,应将回风直接引入排风道,并注意切断与火区相连的电源。
启封的顺序是首先打开排风侧的封闭墙或防火门,消防员进入内部侦察,确认火灾熄灭后,再打开进风侧的封闭墙或防火门,逐渐恢复通风,排除有害气体,消灭残火。
(4)封口窒息注意事项。采用封口窒息灭火法,必须在确定内部无人、无助燃剂的条件下实施;封闭火区时,应尽量缩小封闭区域范围,缩短封闭灭火时间;要先封闭进风侧,后封闭排风侧;封闭后,可根据具体条件,灌注液氮、二氧化碳、水蒸气,起到降温、冲淡火区内氧气浓度的作用;最后,要搞好安全保障,组织好后勤供应。
四、高层建筑火灾扑救
(一)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高层建筑火灾特点是由其基本特征和设备特点所决定的。高层建筑的高度高、层数多、功能复杂、设备繁多、竖向管道井多,因此,高层建筑火灾具有如下特点。
1.    火势蔓延快,危害严重
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电缆井、排气道等竖向井道,如果防火分隔或防火处理不好,火灾时将起到烟囱的作用,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据测定,在火灾初期阶段,因空气对流,在水平方向造成的烟气扩散速度为0.3米每秒,在火灾燃烧猛烈阶段,由于高温状态下的热对流而造成的水平方向扩散速度为0.5~3米每秒;烟气沿楼梯间或其他竖向管井扩散的速度为3~4米每秒。一座高100米的高层建筑,在无阻挡的情况下,半分钟左右,烟气就能顺竖井从底层扩散到顶层。
另外,风对高层建筑火灾有较大影响,因为风速是随建筑高度的增加而相应加大的。据测定,在建筑物10米高的风速为5米每秒时,在30米高处的风速为8.7米每秒,在60米高处的风速为12.3米每秒,在90米高处的风速为15.0米每秒。由于风速增大,势必会加速火势的蔓延扩大。
2.    疏散困难,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存在如下不利因素:
(1)层数多,垂直距离长。由于层数多、垂直疏散距离长,疏散到地面或其他安全场所的时间也会长些。据测定,通过1.1米宽楼梯到安全场所(地面)的时间如表7-3所示。
image.png
(2)人员集中。规模大、人员集中的高层建筑,由于疏散通道未处理好,火灾时楼内紧急疏散人员与消防扑救人员相向而行,在慌张情况下,容易出现“对撞”和混乱拥挤情况,影响安全疏散。
(3)烟囱效应强。高层公共建筑各种竖向井如果未作有效防火分隔处理,火灾时抽拔气力大,火势和烟雾向上蔓延快,将增加疏散的困难。
(4)消防救援装备差。目前国内消防登高车的登高高度有限,不能完全满足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和扑救的需要。平时使用的电梯。由于不防烟火和停电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对于层数多、高度不高的高层建筑,其安全疏散主要靠楼梯。如果楼梯不能有效防烟、防火,则楼梯很快就会被烟火所充满,严重阻挡人们的安全疏散,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3.    扑救难度大
高层建筑高达几十米,甚至超过二三百米,发生火灾时从楼外进行扑救相当困难,一般要立足于自救,即主要靠室内消防设施。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技术条件有限,高层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还不是很完善,仍以消火栓系统和消防队扑救为主。因此,扑救高层建筑火灾往往遇到较大困难。例如,热辐射强,烟雾浓、火势向上蔓延的速度快、途径多,消防人员难以堵截火势蔓延;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缺乏实战经验,指挥水平不高;高层建筑的消防用水量是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按扑救初期或中期火灾考虑的,当形成大面积火灾时,其消防用水量显然不足,需要利用消防车向高楼供水,建筑物内如果没有安装消防电梯,消防风员因攀登高楼体力不够,不能及时到达起火层进行扑救,消防器材也不能随时补充,均会影响扑救。
4.    功能复杂,起火因素多
一些综合性的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可燃物多,消防安全管理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火灾。高层建筑除功能复杂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用电量大(高级住宅60瓦每平方米,公共建筑120瓦每平方米),配电线路多,如管理使用不善,也容易发生火灾。
(二)高层建筑固定消防设施
高层建筑的固定消防设施,根据其作用,主要有安全疏散系统、消防给水系统、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控制室等。
1.    室内消火栓
室内消火栓是高层建筑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连接水带和水枪,直接用于扑救火灾。室内消火栓设置的数量、规格、位置等都会直接影响灭火效益,必须予以重视。
(1)同时使用消火栓数量的确定。若消防指挥员掌握了室内消火栓用水量Q,那么同时使用消火栓的数量n可由式(7-1)计算确定。
n=Q/5        (7-1)
其中,n为可同时使用消火栓数量;Q为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升每秒;5为每个消火栓按1支19毫米水枪流量——5升每秒计。
若不清楚室内消防用水量,可按消防泵流量总和进行估算,或者按消火栓系统水泵接合器的数量来估算,一般是每启动一个水泵接合器可以同时启用两个室内消火栓。
(2)使用要求。如果是常高压给水系统,无须任何操作,接好水枪打开阀门即可;如果不能达到所需压力,可通过手动报警按钮启动消防泵。如果是临时高压给水系统,在接好水带、打开消火栓阀门后,要通过消火栓箱内的远程启动按钮,启动消防泵。通过泵系统加压,来满足水枪充实水柱的要求。
当消防泵水量仍然不能满足灭火要求时,应立即利用消防车,通过水泵接合器向室内消火栓系统补水加压。
2.    水泵接合器
水泵接合器是消防车往建筑物室内管网输送消防用水的专用接口。其作用是在室内消防水泵因检修、停电或出现其他故障停止运转期间,建筑发生火灾时将消防车从室外消防水源抽的水,输送到室内消防给水管网;或在建筑发生火灾、而室内消防用水量不足时,将消防车从室外消防水源抽的水,补充到室内消防管网。
(1)水泵接合器的技术要求。水泵接合器的数量应按室内消防用水量经计算确定。每个水泵接合器的流量应按10~15升每秒计算。高层建筑消防给水采用分区供水时,在消防车供水压力范围内的分区,均应按规定数量分别设置水泵接合器。
为充分发挥水泵接合器向室内管网输水的能力,水泵接合器与室内管网的接点,应尽量远离固定消防泵出水管与室内管网连接点。
在使用水泵接合器时为了保证室内消防给水管网正常工作,在水泵接合器与室内消防给水管网的连接管上应设止回阀、闸阀、安全阀和泄水阀。
水泵接合器应设在室外便于消防车使用的地点,且宜设在人行道或非汽车行驶地段。水泵接合器周围15~40米范围内应设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以利于消防车取水或向水泵接合器供水。
(2)水泵接合器的使用要求。使用水泵接合器向室内供水前,应明确是因消防泵故障、还是灭火用水不足。若属前者,可以直接利用消防车吸水通过水泵接合器供水。若属后者,在使用时应慎重,明确消防车的供水能力及消防室内系统包括管网、水泵水源过流能力符合并联条件后方可采用。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应检查水泵接合器的阀门是否打开,单向阀是否完整好用及消防车水泵出口压力是否大于建筑高度等,以免影响火场正常供水。
3.    消防水箱
消防水箱的功能有两点:一是储存消防用水功能,二是自动供水功能,确保扑救初期火灾的水量和水压。消防水箱设置的具体要求是: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储水量不应小于36立方米;一类高层住宅和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储水量不应小于18立方米;二类高层住宅建筑不应小于12立方米。
4.    消防电梯
消防电梯是消防队在火场中使用的交通工具,消防员可用它来登高至着火层,运送消防器材和行走不便的伤员。消防电梯的主要特征是双电源供电,并具有防烟前室,火灾时能够正常运行。一般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合用前室。
对于高层民用建筑的主体部分,楼层面积不超过1500平方米时,设置一台消防电梯;超过1500平方米、不足4500平方米时,设置两台消防电梯:每层面超过4500平方米时,设置3台消防电梯。为便于火灾扑救,消防电梯一般都分设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内。
消防电梯均设防烟前室,备有专用电源,专用按钮在首层;在消防电梯前室设有消火栓箱。
5.    疏散楼梯间与楼梯
根据楼梯间形式不同,高层建筑疏散楼梯分为带封闭楼梯间的疏散楼梯和带防烟楼梯间的疏散楼梯。
封闭楼梯间适用于12~18层单元住宅、10~11层通廊式住宅、高度不超过32米的二类高层建筑。
防烟楼梯间适用于塔式住宅、19层及19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一类高层建筑。
封闭楼梯间靠外墙设置,并能直接进行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封闭楼梯间采用乙级防火门,向疏散方向开启。建筑首层可看作扩大式的封闭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为缓冲疏散人流、防止烟气进入楼梯间,楼梯间入口处设置前室或阳台、凹廊等设施。为满足疏散及灭火要求,前室的面积不小于6平方米,合用前室不小于10平方米。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
为防止烟气进入楼梯,前室设防排烟设施,采用阳台或凹廊作为敞开前室的防烟楼梯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不再设有其他防排烟设施,前室内设消火栓箱。
6.    避难层(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都是火灾时人员避难的场所。凡占用一个楼层的,称为避难层;凡占用楼层一部分或一个房间(面积较大)用于火灾时避难的,称为避难间。
凡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都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有的结合设备层布置,其形式为敞开式或封闭式,前者没有围护墙而设有固定的百叶窗,能保证常年经常性通风又可阻挡上下层串火。封闭式避难层周围有耐火的围护结构,室内设有独立的防排烟设施。
避难层设置间隔一般为10~15层。避难层设应急专用电话和消火栓,并且应保证1小时供电的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疏散楼梯进入和离开避难层(间)的人员应由消防员或保安人员引导,以免重返火区造成伤亡事故。
7.    消防控制室
凡设有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的建筑,或者设有火灾自动报警和机械排烟、机械防烟设施的建筑,都应设置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设有火灾报警控制设备和消防控制设备,专门用于接收、显示、处理火灾报警信号,控制有关防设施的房间。消防控制室也是发生火灾时组织疏散、扑救工作的情报、信息和指挥中心。有时也把消防控制室称作消防中心或防灾中心。消防控制室的作用是:
(1)消防水泵的运行及电源情况显示;
(2)阀门的开、闭状态显示;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高低气压显示;
(4)预作用阀、报警阀等其他消防电磁阀的动作情况显示;
(5)水流指示器、各种阀的动作情况,以及其他一些消防联动控制设置的动作情况(或启动信号)显示;
(6)显示消防控制室与其他消防联动控制部分,如通风机房、值班室、配电室等有专用火警电话;
(7)向电梯控制盘发出控制信号,强制电梯全部下行停于首层,并有信号反馈到消防控制室;
(8)火灾确认后,消防控制设备具有按防火分区和疏散顺序接通火灾报警装置和火灾事故广播等功能。
(三)高层建筑火灾的自救措施
据试验,高层建筑从房间起火到火越过门窗向外蔓延所需的时间为5~7分钟。公安消防队一般是不可能在这段时间内赶到灭火现场并实施灭火救援工作的。因此,起火时除报警外,高层建筑使用单位首先须立足于自救,即充分利用建筑内部固定的消防设施,将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
1.    高层建筑火灾自救程序
(1)火灾报警。发现火情后,首先应向大楼消防控制室报警,报告值班的总(副总)经理;同时,向公安消防队火警调度室报警,并派专人接应消防车辆。其次,根据火势发展情况,决定向某一区域或全部楼层发出警报,并按计划召集各部有关人员到达着火楼层,利用事故广播通报火情,指明疏散的方向和路线。
(2)疏散人员。安全疏散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应首先疏散受到烟火威胁的人员。其基本顺序是:着火层一着火楼层的上层一着火楼层的下层。
对于远离火区和神志清醒者,指明疏散方向和路线即可;对距火区较近,或者必需穿越火区或行动不便者,需要佩戴安全疏散头盔和湿毛巾并在内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疏散;对于受重伤或儿童、老弱病残者,应采取抬、背、抱等方法将其护送至安全区域。
在疏散过程中,尽量利用建筑内已有的固定消防设施。这些设施主要有:利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利用室内、外楼梯进行疏散;利用室内的疏散辅助设施如阳台,通廊、缓降器、救生袋等进行疏散;利用避难层(间)进行硫散:利用其他可利用的设施进行疏散。
(3)灭火措施。可使用手提式灭火器及时灭火;也可启动消防泵,向着火楼层供水,使用室内消火栓或水喉灭火。此外,在防火分区内着火房间上下层布置水枪阵地,防止火势垂直蔓延;并把处于或可能受到烟火威胁的易燃易爆物品,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并派人看管。
(4)防烟措施。启动送风排烟设备,及时排除着火层以上各层的烟雾;对楼梯间要保持正压送风;降下防烟卷帘、活动挡烟垂壁,关闭竖井门,防止烟气扩放;设有水幕设备的要启动喷洒设备,增加阻止烟火的效果。
(5)救护和警戒。组织单位内的医护人员,对疏散出来的伤员进行及时护理。对重伤者除进行初步处理外,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对于大楼外围、大楼入口处、着火层下层及进入着火楼层的通道都要进行认真警戒,确保灭火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2.    内部工作人员的职责
(1)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当班的值班员接到火情信息后,即通知楼层服务员前往核实火情,超过1分钟未见回报,应立即亲自前往察看,从接警到确认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火情核实确认后,立即报告值班总(副总)经理,通知保安部门有关人员前往着火层。
接到值班总(副总)经理的通报指令后,值班员撤换音响节目,播放预先录制好的消防紧急广播录音,或者由中心值班人员直接通过广播或按动警铃发出紧急通告和疏散指令;启动消防水泵;启动控制装置或通知有关楼层服务员,启闭防火门、排烟窗、安全出口、空调口等,启动送风、排烟设备;通知有关楼层清理易燃易爆物品;通知保安人员加强警戒,接应消防队。
以上工作,应在接到通报指令后1分钟内完成。
(2)值班总(副总)经理。值班总(副总)经理接到确认火灾的信息后,应立即前往着火层,并立即确定报警的方式和疏散的范围;组织指挥初期火灾的扑救和人员疏散工作。
(3)值班服务员。楼层值班服务员接到火灾信息后,携带手提式灭火器到着火房间察看,小火及时用手提灭火器扑灭。若火势扩大,使用室内消火栓或水喉扑救。
若房内人员昏迷不醒而又不能做到灭火救人同时进行时,就要先设法救人,并向消防控制中心报告火势已扩大;组织人员从距安全出口最近的线路离开。在疏散过程中,要不断稳定人员情绪,劝告其不要拥挤,并说明某层为安全层;安全层的服务员要做好从着火层以上各层疏散下来的人员的接引工作,防止其重返火区。
(4)保安人员。保安人员接到通报指令后,清除并疏散消防车道的车辆和人员;确定警戒区域,严禁无关人员入内;引导消防车辆停靠在水源附近。
(四)高层建筑联合灭火救援措施
1.    灭火力量的调集
扑救高层建筑火灾必须把灭火力量适时集中地投入火场,才能及时有效控制火势和抢救人命,从而掌握灭火战斗的主动权。根据我国城区公安消防中队的实际情况,火警调度室接到报警确认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应依据该高层建筑的灭火作战预案派出第一出动力量,具体应按照不同对象制定派车方案。
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派出的第一出动的消防车辆中,应有举高消防车(登高平台消防车、举高喷射消防车和云梯消防车)和专勤消防车(通信指挥车、抢捡救援车和照明消防车)等车辆。
若火势较大,仅靠自己的兵力不能完成灭火救援任务时,应请求调派与该地区邻近的城市专勤、举高、灭火等消防车前往助战。
2.    火场组织指挥机构建立
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实施扑救难度较大,投入的灭火力量多且持续时间长,为了使火场实施有效统一指挥,应设立火场指挥部。
(1)指挥部的机构与层次。根据到场灭火力量的多少,一般可设三个层次级指挥,即火场指挥部,由总队(支队)执勤首长负责指挥;二级指挥,即前沿指挥所,通常由战训科(处)长负责指挥;三级指挥,即分层(区、段)指挥点,由战训参谋或中队干部负责指挥。其中,火场指挥内应设作战组、通信组、后勤组、宣传组等。
(2)火场指挥部的位置及任务。火场指挥部的位置应选择在正对高层建筑主要燃烧面的空地上,并保持20~30米的安全距离,其主要任务是:掌握火灾燃烧发展情况和灭火战斗进程;决定采用的灭火救援技术措施;下达各项灭火救援行动命令。
前沿指挥所常设在起火层下一层或下二层且便于指挥的位置。其主要任务是:直接指挥灭火救援行动;及时向火场指挥部报告灭火战斗进程和任务完成情况:遇紧急情况,有权采取特别行动,确保灭火救援工作顺利完成;保证所需灭火器材的供应和补充。
3.    火情侦察
火情侦察应查明以下内容:
(1)起火楼层和部位,火势蔓延方向、燃烧范围,有没有越过防火分区。
(2)有没有人员被困,被困人员的数量、位置,有哪些通道可进入人员被因地点,如果通道被隔断或被火封锁是否有开辟其他通道的可能性;
(3)固定消防给水系统、通风排烟系统能否正常发挥作用;
(4)消防电梯是否好用;
(5)消防车停靠位置;
(6)有无易燃易爆品需要疏散;
(7)有无救生设施及其好用程度。
火情侦察除按一般火情侦察方法外,还要充分利用高层建筑内的固定消防设施来了解火势发展情况。
4.    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基本战法
(1)内攻灭火。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性能较好,且内部有固定的消防给水系统和其他消防设施。火场总指挥员在组织指挥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时,应确立救人优先的指导思想,以内攻为主和充分发挥固定消防设施作用为主导原则。
内攻路线的选择:火灾时,安全有效的进攻路线有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
乘消防电梯登楼。当设有消防电梯的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首选消防电梯登楼灭火。乘消防电梯登楼灭火,不但能争取到火灾初期阶段非常宝贵的时间,而且可以大大减轻消防人员的体力消耗,尤其当消防人员需要运送消防器材时,更显出消防电梯的优越性。
沿疏散楼梯登楼。当高层建筑内的消防电梯不能使用或没有消防电梯时,应选择沿疏散楼梯登楼灭火。因为疏散楼梯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既是楼内人员向安全区域疏散的主要通道,也是消防人员向燃烧区进攻的主要路线。每一层的楼梯间可作为向燃烧区进攻的前沿阵地,既可实施上下合击,又可以采用两面夹攻的战术,而且便于进攻和撤退,不易出现退路被切断的可能。
灭火:灭火中要尽量使用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高层建筑内部均设有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该管网设计,要求每根消防竖管最小流量10~15升每秒、每支水枪流量5升每秒。建筑物的各层(包括屋顶)均设有消火栓。
在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前室,也装有消火栓箱,箱内配有宽65毫米、长25米的水带及ф19毫米的水枪。100米以内的高层建筑,其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可达10米以上;高于100米的高层建筑,水枪的充实水柱可达13米以上,能到达该层室内任何部位灭火。
消火栓箱内还设有能够直接启动消防泵的按钮。该按钮置于玻璃罩内,启动时需击碎玻璃罩。使用室内消火栓出水灭火的同时必须启动消防水泵,才能保证灭火所需的水压和流量。
此外,设消防水箱的高层建筑,通常在水泵未启动或消防车未向消火栓管网供水时,根据消防水箱容量大小,同时使用消火栓的数量不宜超过3~6个。
(2)外攻。有时室内火势猛烈、烟雾弥漫,或者消防电梯不能正常运行,以及疏散楼梯被烟火封堵而难以内攻时则应实施外攻。
外攻可达到以下目的:配合内攻,形成内外夹攻。在保证举高车救人,而起火楼层又在举高消防车水枪(炮)射程之内的情况下,可采用这种战术措施。从外部压制火势,帮助消防队员进入灭火战斗楼层,展开内攻。在火势过大或消防力量不足但又无法内攻的情况下,射水压制火势,可掩护救人。
实施外攻,可利用举高消防车,从室外楼梯、阳台、相邻建筑物平台及其他可利用的设施登楼接近起火层。
5.    火场供水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能否及时而不间断地将水输送到灭火阵地、满足火场所需的水量和水压,是战斗成败的关键。
高层建筑火场供水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客观条件和火场实际情况作决策。一般向高层建筑火场供水的方法有:
(1)利用建筑物内给水设备供水。利用室内消火栓供水。一般每个消火栓出枪(19毫米口径)不宜超过2支。
利用消防水箱供水。利用屋顶(高位)水箱供水,应明确消防水箱的容积和10分钟内最多出枪数量。水箱容积和最多水枪数量见表7-4。
image.png
(2)利用水泵接合器供水。消防车通过水泵接合器向室内管网供水的高度,可按式(7-2)进行计算:
H=Hb-Hg-Hs-Hc      (7-2)
其中,H为利用水泵接合器供水高度,米;Hb为消防车泵压力,米水柱;Hg为室内管网压力损失,当H≦50米时,压力损失为8米水柱;当H>50米时,压力损失为[8+(H-50)/50]米水柱;Hs为室内最不利点消火栓压力,一般取23.5米水柱;Hc为消防车 泵与水泵接合器间水带压力损失,一般取4米水柱。
由式(7-2)整理得:
Hb=H+Hg+Hs+Hc=H+Hg+27.5      (7-3)
由式(7-3)可计算出供至不同高度时的车泵压力值(见表7-5)。
image.png
利用水泵接合器供水注意事项:接口要使用正确,明确水泵接合器供水区域和范围。尤其是采取分区供水的高层建筑要分清高区、低区水泵接合器,以免误用,影响火场供水。在没有设置水泵接合器或水泵接合器出现故障时,可利用该楼首层室内消火栓直接向管网送水。但应注意此时一般不要停泵,防止水带爆裂;一旦需要停水,应先开启水泵出口再停泵,以防供水中断。
(3)利用垂直铺设水带供水。利用消防车垂直铺设水带向高层建筑火场供水适用于下述情形:固定灭火设施无法使用且供水高度在消防车供水能力之内时施工中的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进行灭火供水试验,用以测定消防车及水带性能时;其他供水均正常,但仍不能满足灭火用水需要时。
垂直铺设水带方法,可采用沿外墙窗户、阳台等部位垂直铺设水带。一般采取一次性登高施放法。即消防人员将估算出起火楼层高度所需水带长度,预先连接好,一次性运送至起火部位,然后放下;沿楼梯扶手间隙垂直铺设水带,方法同上。
垂直铺设水带供水技术要求:当供水高度H≤80米时,可用一台大功率消防车双干线并联供水;当供水高度H>80米时,可采用两台或三台车泵耦合供水。耦合供水是一种特殊的供水形式,能在水带应有的耐压强度和在消防车保持稳定可靠的运转速度下提高扬程,并同时增加流量。据有关部门对中型水罐车试验结果介绍,中型水罐车在间隔100米距离内串联供水,当消防车转速保持在2000~2100转每分时,前车出口压力可增加0.5兆帕左右。
采取耦合供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前后车泵功率应相近,防止由于泵功率相差悬殊而损坏工作车泵;耦合供水各车及水枪阵地要保持联络畅通,待各点准备就绪后,方可下达供水命令。供水顺序是:先从后车开始,待压力水供至前车泵时,前车方可缓慢增压供水,依次类推。停水时应统一下令,一般前车比后车先停5秒。各车正常供水期间,要指定专人巡视沿线水带,发现水带断裂、脱口或严重泄漏,应立即向指挥员报告,以便统一下达停水命令,待更换水带后重新开始。各车停水后,向高层建筑铺设的水带内仍充满了水,从消防车出水口压力表上的显示数据可证实,水带仍保持大致相当于供水高度的静水压力,带口无法转动拆卸。这时,不能盲目用工具敲砸水带接口或用水管扳手强行拆卸进水管处的大闷盖,以免带口伤人。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可预先在水泵出口处接上分水器,然后从分水器处铺设干线水带,停水卸带时先打开没有连接干线水带的分水器开关放水泄压,然后卸下带口。
垂直铺设水带供水注意事项:应选择质量好、口径大的水带。一般向高层筑火场供水应选用甲级水带或高强度水带,口径不宜小于80毫米;选择安全可靠的水带挂钩。垂直铺设水带供水时,要在不同高度(一般相隔3~5层)用水带挂钩或绳索将水带固定牢靠,特别是进入楼层的部位更应固定好,防止水常脱落。一条口径80毫米的湿水带重约35.5千克,充满水时约100千克,一旦脱口坠落不但造成供水中断,且有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应选择准确的水带铺设部位,既不能离起火部位太近,也不能太远,以免影响灭火效果。
(4)利用室外消火栓供水。当发生火灾部位的高度较低或在裙房时可直接利用室外消火栓连接水带出枪灭火。
(5)利用举高消防车供水。当起火楼层在举高车工作能力之内,且大楼附近具有停放举高车的条件时,可利用举高车直接射水灭火。
6.    疏散与营救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困难,常有大量人员被烟火围困。因此,消防队到场后要坚持救人第一的原则,做好疏散与营救工作。
(1)抢救人员的方法。利用消防梯进行疏散、抢救人员;利用缓降器、救生袋、救生网、救生软梯、救生绳等救生器材抢救人员;利用建筑内消防设施抢救人员,如消防电梯、疏散楼梯、疏散阳台、避难层等;利用直升机救援,此项工作要求较高,应慎重使用。
(2)救人注意事项。执行救人任务,不能少于2人,事先可约定联络信号,互相照应,并应携带防护和救生器材。抢救路线要设有明显标志,或派岗哨指示方向,防止走进袋形走廊尽头;要及时清除路障,保持通道畅通。使用电梯抢救人员时,要考虑到电梯升降突然中断的应急措施。在有烟雾、火焰的条件下疏散抢救人员时,要有水枪保护。
对于一时疏散不出而暂时留在火场的人员,应动员引导他们有秩序地做好撤离准备。鼓励他们保持镇定,发扬扶老携幼、先人后己的精神,与烟火作斗争并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以保证抢救人员任务的完成。
7.    火场排烟
为了增加能见度、减少高温烟气的危害性、有效控制火势蔓延、提高灭火效率,消防人员必须采取排烟措施。排烟方法有:
(1)利用建筑物内的固定排烟设施排烟。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如固定的排烟机,烟塔、室内的鼓风机、电扇等都可用来排烟。
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是根据设计条件来决定排烟方式的,有的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有的采用机械排烟方式,还有的将自然排烟作为机械排烟的补充。由于影响排烟效果的因素较多,因此,我们在利用建筑物排烟设施时,要根据火场实际情况和排烟设施的具体条件,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2)自然通风排烟。自然通风排烟就是利用空气对流排烟的一种方法。着火时,可打开门窗或烟口即可排烟。采用此法时,应注意防止高温烟气流入建筑内的其他部位,加速烟火的扩大蔓延。
(3)喷雾水流排烟。喷雾水流排烟是一种既方便、效果又好的排烟方法。这种方法,既有利于灭火,又能净化空气,还能减轻烟气对消防员的危害。使用时的一般要求是:选择在进风口的一面设置喷雾水枪,下风的一面为排烟口。注意:在排烟口附近应设置一定的水枪保护,方可实施排烟。
喷雾水流排烟的技术要求是:在走廊内排烟时,喷雾水流应将走廊的截面全部遮住,阻止烟气的倒流,排烟时应逐步推进;在房间内排烟时,应以房间的入口处作喷雾前端,要求在能全部覆盖入口的位置上固定水枪。进入室内要注意形成负压,以防烟火倒流。如在面积较大的空间排烟时,应充分利用防火分隔物(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墙等),依托防火分隔缩小进风口截面积(如部分关闭或将防火卷帘降至适当距离处),然后喷射水流。对于排烟一侧,需将开口部位全部开放。
(4)利用排烟机械排烟。使用机械设备排烟,除固定排烟设施外,还可利用移动的设备(如排烟风机、排烟车、鼓风机等)排烟,但使用时,要防止排烟口的热气流引燃邻近建筑及可燃物,造成二次灾害事故。因此,要考虑着火房间周围的情况,确认烟火有无蔓延的可能,并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安全地段,必要时配备一定的灭火力量,防止火灾蔓延扩大。
8.    火场通信联络
在规模较大的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中,由于指挥部、前方指挥所、战斗段、战斗班、大楼管理人员、急救人员之间要进行频繁的联络,因此,组织好火场通信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通信装备发展较快,但由于各地经济条件不同,装备情况差异较大。因此,火场上如何搞好通信联给,还应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恰当有效的通信手段和设备,确保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减少火灾损失。
第二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
一、危险化学品事故特点
(一)突发性强,高温高湿条件更易发
危险化学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对温度、压力等参数的要求严格。同时,它和其他物质之间还会发生化学反应,使系统温度或压力陡然上升,引发突发事故。许多危险化学品受热、受潮后易发生分解,特别是性质不稳定又容易分解的危险化学品,更容易产生热量或释放出可燃气体,从而造成火灾或爆炸。统计表明:夏季的化学品事故比较多,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每年在此时对危险化学品更应该严密监管、加强防范。
(二)危害范围广,连锁危害严重
危险化学品从生产到消亡的整个过程涉及生产、使用、存储、经营、运输、废弃6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与其他行业不同。灾害事故的发生,往往只是事故的开始,就像多米诺骨牌,引发连锁反应。一个微小的、不正常的化学反应可能引发特大的爆炸事故,一个设备的事故可能引发另一个工序的事故,一个工厂的事故可能殃及临近工厂发生事故。再有,燃烧、爆炸、泄漏等很容易造成危险化学品扩散,造成人员、空气、地面、道路、水源和生产设备的污染,且随着扩散范围的不断扩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影响人民生活。
(三)事故复杂,救援难度大
造成事故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工具的隐患和缺陷、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的失误和反应的失控等,并具有相当的险藏性,事故发生的机理也非常复杂,许多火灾、爆炸事故并不是简单地由泄漏的气体、液体引发那么简单,而往往是由腐蚀等化学反应引起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多,侦检不易,事故可能造成的伤情复杂,个体防护要求高,事故现场危险因素难以控制险情具有潜在隐藏性,参战力量多,组织指挥难度大,事故处置程序复杂。
(四)处置专业性强,社会联动要求高
在事故处置过程中,无论是判别有毒物质的性质,还是控制事态的发展、制止泄漏;无论是抢救中毒人员,还是洗消设备、环境,都需要特殊的设备、材料和相应的技术手段,这就大大提高了救援行动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因此,在危险品事故处置现场,需要消防、公安、武警、医疗教护、市政公用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环保乃至防化部队等共同参与、联动作战,才能妥善处置。
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危险化学品事故抢险救援就是指当危险化学品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危害时,为及时控制危险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群众防护和撤离、消除危害后果而组织的救援活动,其基本任务如下:
(一)控制危险源
及时控制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及时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特别是对发生在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事故,应尽快组织专业救援队与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及时控制事故继续扩展。
(二)抢救受害人员
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三)指导群众防护,组织群众撤离
由于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面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向上风方向迅速撤离出危险区或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
(四)做好现场洗消,消除危害后果
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做好现场洗消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危害,应迅速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洗消:对事故外逸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可能对人和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应及时组织人员予以清除,消除危害后果,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置,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五)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评估出事故的危害波及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调查。
三、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准备工作
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根据工作的性质,应注意在四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安全防护、现场组织指挥、灾情了解和抢险救援实施准备。
(一)安全防护
到场救援车辆停靠在安全位置,即停靠在泄漏现场的上风或侧风方向。选择水源、部署阵地和实施抢险展开的部位,优先考虑上风和侧风方向。进入现场险区,必须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如佩戴空气呼吸器、着防毒衣或防化服等。
(二)现场组织指挥
对重大以上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对现场救援工作实施统一组织指挥,积极协调民防、医疗、行业专业救援队、公安、军队的抢险救援行动。
(三)灾情了解
及时寻找和询问知情人员,了解现场中毒受害人员的数量、所处部位,泄漏物质的种类、泄漏的部位和泄漏时间,周围单位、居民、供电和火源情况等。
及时展开现场侦检工作,确定泄漏物种类、现场毒物的浓度分布和已扩散的范围,查明泄漏的准确部位、泄漏开口的形式、大小,以及现场可用的控制泄漏源的其他措施等。
(四)抢险救援实施准备
现场警戒组。设置警戒区域,如设立隔离带,严格控制人员、车辆的进出,并逐一登记。
人员抢救组。搜寻救助中毒受害人员,使中毒受害人员及时脱离危险区域,进行必要的现场急救,对中毒人员进行登记和标记,送交医疗急救。
堵漏排险组。根据泄漏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堵住泄漏。
掩护疏散组。实施抢险处置的掩护工作,如设置水幕,阻截和稀释现场毒气的浓度,改变其扩散方向;用水枪控制和消灭火势;用泡沫覆盖现场泄漏的液滩;用喷雾掩护现场堵漏操作等。
设立洗消点(站)。及时消除余毒,如对中毒受害人员、处置人员、现场地面、物体、现场使用的器材装备等染毒体进行洗消和检测。
四、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的一般程序
造成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引发的灾害也是各种各样的,但危险化学品现场处置有相对固定的基本阶段和步骤,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步骤性。而在实际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过程中,由于发生事故单位、地点、化学介质的不同,处置程序也会存在差异。有些环节贯穿危险化学品救援的整个过程,有些环节则因情而定;有时需要多个环节同时进行,有时要将有些环节适当延迟。
(一)调集救援和处置力量
根据接警时了解的化学事故的规模、危害和发生的场所,迅速确定和派出第一出动力量,注意考虑同时调集其他社会救援力量,带足有关的抢险救援器材,如空呼器、防化服、毒物收集、输转、堵漏、洗消、照明等器材。
(二)了解和掌握现场主要情况
采取询问和现场侦检的方法,了解并掌握泄漏物的种类、性质、泄漏时间、泄漏量、已波及的危害范围、潜在的险情(爆炸、中毒等)。
(三)控制险情发展和抢救疏散人员
控制险情发展,可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划定警戒区,设置警戒线;控制火源,防止爆炸;稀释浓度,减弱危害;冷却罐体,降低蒸发;设置水幕,阻止扩散;封堵地沟,堵截流散。
抢救疏散人员,要充分依靠当地的公安民警、事故单位的保安、居民委员人员、医疗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等,迅速对污染区的受害人员进行现场医疗救助,对其他群众进行疏散。
(四)消除危险源
常用具体技术措施:关阀断源;堵漏止流;包封隔离:倒罐置换:回收输转;强力驱散;引火焚烧。
(五)现场洗消
洗消是消除现场残留有毒物质的有效方法,是利用大量的、清洁的、加温的水,对人员和事故发生地域进行的清洗。当发生的灾害事故特别严重、仅使用普通清水无法达到洗消效果时,要使用特殊的洗消剂进行洗消。
现场临时洗消站(点)的设立,在抢救疏散人员时就应开始。对疏散出来的人员,动物或设备要先检查,并消除其携带的污染毒物。即使经过第一次洗消,也需要做第二次检查,合格者方可被转移到安全区域,或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不合格者仍需再次洗消,直至合格。
现场洗消包括对人员的洗消、对器材装备(甚至洗消设备)的洗消、对污染区域的地面,建筑的洗消。
洗消污水的排放,要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止造成二次污染中毒。
(六)结束归队
清理现场,撒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归队。
第三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现象,以其突发性及释放的巨大能量在瞬间成大量建筑物和设施的毁坏而成灾。除此之外,地震还会引发火灾、水灾、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泄漏及震后疫情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因而使得人对地震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甚至是“谈震色变”。
确实,就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而言,全世界死于地震灾害的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8%。同时,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震后救灾与重建更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时甚至需要来自国际上的支援。而最严重的是地震灾害对人们心理及精神上的伤害。在大地震中,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幸存下来的人们有的失去了丈夫、妻子和儿女,有的失去了双亲,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严重精神创伤将影响以后几代人。例如,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的人民几乎都陷入了对地震的恐慌之中,直到现在人们谈起当年的唐山大地震还是心有余悸。再如,提起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满目废墟、尸体遍地的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一、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
(一)地震灾害及其类型
1.    地震灾害的概念
地震灾害是指地震造成的人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地震和地震灾害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念。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造成伤亡的主要因素是建筑物的倒塌,而不是地震本身。地震灾害是一定强度的地震引起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而造成的灾害。  
2.    地震灾害的类型
按成灾因素分类,地震灾害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三种类型
(1)原生灾害(一次灾害)。
由于地震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原生灾害。
(2)次生灾害(二次灾害)。
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原生灾害还要大。
(3)衍生灾害(三次灾害)。
由地震灾害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衍生灾害。
(二)地震灾害的特点
地震灾害往往猝然而至,迅不及防,可在瞬间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将一座现代化城市毁于一旦,使整个社会功能瓦解,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给家庭和社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因此,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灾因牵连性强、社会影响大等特点。
1.    突发性强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现象,虽然其孕育时间比较长,但却在短短的 十几秒至几十秒内突发成灾,而且绝大多数地震是在没有明显预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使得人们在震前来不及作出有效反应和防御。目前,世界各国对地震的监测预报水平虽已有所提高。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纵使地震预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我国,在震前作出成功预报的震例仍是极少数,多数地震都是在没有准确预报的情况下发生的,地震袭击往往使人们猝不及防。例如,1960年2月29日摩洛哥的阿加迪尔地震,从大地晃动到全城化为废墟仅用了15秒,3500栋房屋即刻成了瓦砾堆,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根本来不及反应,非死即伤,死亡1.6万人,占全城人口的一半以上。
2.    破坏性大
由于地震是一种地质剧变现象,瞬发时往往会给地面上的人和物造成巨大破坏,震级大的地震还会给广大地区造成毁灭性灾难。例如,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顷刻之间便使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成为一片瓦砾,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千米,震感波及14个省(区、市),造成24.2万余人死亡、16.4万余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再如,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受灾群众达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达12万平方千米,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15亿元。
3.    灾因牵连性强
地震除了直接摧毁各类建(构)筑物,导致人畜伤亡外,还极易引发火灾水灾、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泄漏,以及震后疫情、饥荒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有时次生或衍生灾害甚至比地震本身的危害更大。例如,1906年4月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导致城市煤气管道破裂,引起全市50多处着火使市区521个街坊烧毁,火灾造成的损失比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3倍。再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9.0级特大地震,不仅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还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恐慌。
4.    杜会影响
由于地震的突发性和极强的破坏性,在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之后,还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主要有:
(1)地震灾害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和精神创伤,容易出现地震谣传,甚至产生“恐怖症”以致出现越轨行为。例如,1978年唐山地震后的半年里,中国东部几乎都笼罩在地震恐慌的气氛之中。
(2)地震灾害的巨大破坏作用,使灾区经济遭受致命打击,并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而且灾区经济系统的破坏还有可能制约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使关西地区的高速公路严重损坏,支撑日本经济的汽车业停产,重建耗资巨大,影响经济回升,使关西地区经济起飞化为泡影。
(3)震后经济秩序的破坏,有可能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并引发社会治安混乱等不良后果,甚至发生政治性事件。例如,2010年海地地震后,原本就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得更加混乱。
(4)地震灾害发生之后,还将出现大量的家庭解体、绝户,以及孤、老、残和职工的安置问题。例如,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发生地震后,有50万人无家可归。
(三)地震灾害的危害
除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巨大之外,地震灾害的潜在危害也十分突出,它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速度,造成较大的社会心理影响,重建任务繁重。
1.    人员伤亡重
地震发生后,大范围的建筑物倒塌破坏,造成大量人员被埋压。同时,震后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也导致灾区伤亡人数不断增加。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人员伤亡惨重是我国地震灾害的一大特点。据统计,20世纪以来,世界上破坏性严重的地震有22次,共造成101万多人死亡,我国就有60万人。其中,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死亡23.41万人;1976年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24万人。20世纪,一次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的地震全球有4次,中国占2次,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65%以上。
2.    经济损失大
地震造成建筑物、生命线工程等的直接破坏,以及地震对社会组织和社会功能的破坏而带来的诸如停产、停工等的间接经济损失,通常都用经济损失来度量。在西方,甚至连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都会折合成经济损失。因此,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将越来越重。
3.    潜在危害大
地震灾害不仅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造成致命打击,顷刻间将几代人上百年积累的社会财富化为乌有,还要额外增加巨额的救灾支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费,这将在长时期内影响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速度。另外,严重的地震灾难还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心理影响,仅1976年唐山地震后的“恐震心理”骚动,全国约有十几个省(区、市)3亿多人住在防震棚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至今,唐山地震灾难的阴影还不时地笼罩着一些人,如有的人盲目搭建防震棚,有的人整天在“恐震”的心理状态下紧张地生活,这也是一种“灾难”。地震社会心理影响,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潜伏影响,它也影响着人们的信念和社会行为。
4.    救灾重建任务重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以极震区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公路凹陷、桥梁断裂、房屋被毁,一切经济活动中断,社会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甚至导致灾区丧失基本自救和自我恢复的能力,社会生活一时陷入瘫痪状态。震后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毁坏,消防、医疗救护等专业救援部门自身也不同程度地遭受损害,抢险救灾工作主要依靠外部支援,需要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案急救助。此外,为恢复灾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重建任务十分繁重。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重建耗资上百亿元,历时10年: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后,灾区重建需要50亿美元、10年时间。
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程序与措施
地震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是人力所不能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减轻其灾害损失。目前,国际上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做法通常有三种:一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使人们在震前做好各项减灾措施。但地震监测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人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还处在探索认识的过程中,对地震进行准确的监测预报还存在一定困难。二是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目前我国在全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方面也存在些困难。三是地震应急,包括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特别是震后应急,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关键。
(一)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特点
地震灾害是自然天灾,被人们视为群灾之首。与其他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相比,地震灾害的处置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1.    搜救难度大
地震发生后,受灾地区变成一片废墟,建筑垃圾堆积高、占地面积大,破碎的建筑构件连带着钢筋纵横交错地堆积在废墟之中。搜救被埋压人员时,很难及时判明被埋压人员的数量和位置。即使已经判明甚至发现,也因倒塌体的阻隔和卡压,很难迅速将其救出,尤其是搜救被高大建筑物埋压的人员,更是难上加难。另外,除了受阻隔、卡压等环境因素制约外,大量被埋压人员处于伤残状态,施救人员的临场应急处置、抢救任务繁重。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参加抢救的解放军官兵为了尽快救出被埋压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和辛劳,夜以继日,双手扒得血肉模糊。尽管如此,有的遇难者还是在震后第八天才被搜寻到。
2.    险情威胁大
地震灾害往往会引发或隐藏多种险情,并直接构成对施救行动的威胁:一是余震威胁。在强震之后,常有余震发生,地面上的物体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抢救作业面临二次倒塌的威胁。二是人为坍塌的威胁。建筑物倒塌后,虽然倒塌体重新形成了相对稳固的组合结构,但在施救过程时,很容易因人为因素使倒塌废墟的支撑结构遭到破坏,施救人员面临被埋压的危险。三是次生灾害的威胁。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以及爆炸等次生灾害,使灾区形成“灾害群”,施救行动处于多种灾害的威胁之中。
3.    组织指挥难
由于地震灾害除了导致建筑物倒塌外,还会引发多种次生灾害,从而使施救行动可能多路、多方向、多种类、多样式同时展开:既要救人,又要“救场”;既要救火,又要治水;既要作业,又要防护,组织指挥纷繁复杂。此外,地震发生后,各救援力量会从四面八方赶赴灾区参与震后救援工作。由于到场的领导、部门和救援单位多,各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参差不齐,因此,现场指挥协调工作难度很大,救援行动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高效、有力的指挥体系和密切的协同配合。
(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
1.    快速反应原则
震后反应快速、应急措施得力,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准确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危害和影响。地震就是命令,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每个干部应按职能坚守岗位,边组织、边抢救,边报告、边布置,争分夺秒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2.    自救互救原则
救人是震灾后的首要任务,要立即组织群众互救,先近后远,先易后难,被救出者如果伤势轻微也可以马上成为救援者,逐渐扩大队伍,扩大救援面积,援助一切有难者。
3.    突出重点原则
灾后的各项工作复杂繁重,要以灾情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先人后物, 先要害后一般,指挥员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
4.    协调配合原则
为提高抗震救灾的整体效果,根据灾情,应统一部署力量。各级政府、各单位、各部门应以现行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为主,生命线系统由行业统一组织,在独立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相互间主动配合。
5.    主动报告原则
为了确保抗震减灾工作指挥有力、有效,灾后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积极收集灾情,将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各类破坏情况及时上报和续报,先粗后细,力争准确,但不可虚报、夸大事实,避免总体部署失误。
(三)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基本程序与措施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是抢救人命。救援人员必须针对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充分发挥现代抢险救援器材装备的作用,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及时搜索和营救被理压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伤亡。消防部队作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开展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行动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1.    准确接警,科学调集
(1)接警。对于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作战指挥中心在接警时,一定要详细询问地震灾区的大致面积,建筑物倒塌状况,人员伤亡和被困数量、分布位置和他次生灾害情况;了解交通、供电、供水、建筑、通信、医疗设施破坏情况;明确任务性质,是以灭火为主,还是以抢救生命或排除险情为主,以便准确判断出动力量的合理编队。
在接到报警后,作战指挥中心应及时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保持与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的联系,及时汇报情况、听取指示、部署行动。
此外,作战指挥中心还应及时与受灾地区的当地政府、派出所、军分区和医疗部门取得联系,掌握情况,做好协同配合;及时与气象、地震部门保持紧密联系,获取最新的地震和气象资料。
(2)力量调集。消防队站:作战指挥中心根据受灾区域的具体情况,按照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上级的指示,统一调集消防救援力量。车辆装备:视情调集水罐消防车、照明车、化学事故抢险救援车、多功能抢险救援车、举高消防车、后勤保障车,以及防护、侦检、救生、破拆、起重、牵引、照明、通信等消防器材装备。社会力量: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交通、气象、地质、建设、安监、卫生、环保、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部门到场协助救援,请求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调集大型运载车、吊车、铲车、挖掘车、破拆清障车等大型工程机械。
2.    先期到场,成立消防应急救援指挥部
灾情发生后,指挥员应迅速率领指挥机关人员先期赶赴灾区。其任务包括:
(1)及时与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取得联系,领受救灾任务,并协调有关保障事项。
(2)积极采取各种手段,了解任务地区的灾情。
(3)成立消防应急救援指挥部,服从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指挥调度。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是指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各级政府根据震情、灾情的实际情况,迅速调度指挥一切可以救灾的资源,包括救灾队伍和救灾物资等,进行针对救灾工作的决策系统,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稳定灾区社会秩序。
从目前的操作情况看,一般在地震发生后的30分钟内,应该作出首次救灾部署的反应并下达指令,其后,将一直处于不断收到灾区信息和不断作出各种救灾决策的时段。
3.    组织编队,开赴现场
由于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不同于日常火灾或一般情况下的应急救援任务,所以出动前指挥员要利用最短的时间做好战前动员,交代注意事项,条件允许时也可以把制定的应急行动预案作一简要介绍。
地震所在地的消防部队应根据地震对消防人员和消防装备的损坏情况,在自救的基础上及时整编部队,尽快投入处置工作;外地的消防部队在接到调派命令后要及时组织开赴灾区,在行进途中要以中队或大队为单位,队伍的前后要保持通信畅通、联络不间断,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向灾区开赴。行进途中要密切注意沿途公路有无断裂、塌陷,桥梁有无断开,山坡地带有无崩塌、滑坡,堤坝有无溃决的隐患,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群有无倒塌的可能和征兆,以及途中有无新的灾区产生,次生火灾情况有无新的变化等。
在开赴现场途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行驶路线,标出交通形势图,规定前后方车辆联络方式,统一通信使用频道,随时保持通信畅通。
(2)车辆按编队顺序行驶,不准随意超越内部车辆。
(3)首车控制车速,车距30~50米,在路面狭窄和堵车时,首车要尽快通报给各车辆,注意安全。
(4)随行的最高指挥员,要向事故地区的交通部门报告车队所在位置,请求交通疏导和接应工作,确保救援力量安全、迅速赶赴现场,并根据预案到指定地点集结待命或直接进入指定区域展开救援行动。
4.    侦察检测,设立警戒
及时进行侦察检测,划定警戒区域,对于有效开展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行动十分重要。侦检人员可以通过询问知情人和使用检测仪器探测两种方式对以下内容进行初步侦察检测:
(1)倒塌建筑物的建造时间、使用性质、结构类型、层数、面积、平面布局等。
(2)倒塌建筑物内可能被埋压的人数、震前失踪者所处的部位、活动情况或居住的环境等。
(3)建筑物倒塌后是否造成燃气、自来水管道爆裂,掉落的电线是否带电等。
(4)有无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化学品,并确定其数量、存放形式和具体位置。
(5)周围环境、气象等情况。
(6)先期救援活动及开展情况。
(7)周围交通情况及搜救通道。
根据初步侦察检测情况,及时划定警戒区域,并协助公安民警、武警部队等部门设置警戒线,封锁事故路段交通,建立进出事故现场的通道,维护现场秩序。警戒范围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现场火灾、水灾、燃气及危险化学品泄漏、供电状况和建筑物二次倒塌等因素。
需注意的是,经初步侦察检测后,侦检人员应根据救援行动的需要或灾情变化,对事故现场进行不间断的侦察检测,并贯穿救援行动的始终。警戒范围的大小也应根据救援工作的进程或险情排除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5.    安全评估,排除险情
(1)安全评估。
地震灾害现场情况复杂,次生灾害、二次倒塌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存,在总体情况不明下匆忙派人或自发进入施救,可能会造成额外的伤亡事故。因此,在未经安全评估和排险之前,不得进入倒塌建筑物内进行搜索与营救。
消防应急救援指挥部应组织指挥部人员和有关专家重点评估以下内容:建筑倒塌的类型、程度及主要破坏部位;倒塌建筑设施破坏程度(主要为水、电、气及其他重型设备);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的可能性;二次倒塌的可能性;邻近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施救措施对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其他影响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2)排除险情。
为保证救援人员及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应根据安全评估结果及时对现场存在的次生灾害或潜在险情进行排除。
切断倒塌建筑内的水、电、气供应。这是因为倒塌现场可能到处缠绕着带电的被拉断的电线电缆;从断裂的燃气管道泄漏出来的气体既能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又能增强现场火灾的火势;从断裂的供水管道流出的水能很快将地下室或现场低洼处的坍塌空间淹没,严重威胁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然而,电、气、水的现场控制开关可能被埋压在倒塌废墟里,一时难以实施关断。因此,要及时通知当地的供电、供气、供水部门的检修人员赶赴现场,通过关闭现场附近的局部总阀或开关,来消除这些危险。
利用喷雾、开花水流扑灭现场次生火灾。当现场伴有次生火灾发生时,应迅速使用喷雾水枪或使用举高车出设直流开花水枪,及时控制和扑灭现场火灾,消除火势对被困人员和施救工作的威胁。为防止现场二次倒塌的威胁,举高车应停在工作臂的活动范围不受倒塌威胁的地方,必要时可架设无人操作遥控水炮。需注意的是,当现场多处同时发生火灾时,要确保重点,并排除现场积水。
控爆和控毒。及时转移现场存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化学品。若有危险化学品泄漏时,可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特性,视情采取关阀断源、堵漏止流、稀释中和、筑堤引流等措施,防止灾情扩大。
对可能发生倒塌的部位或邻近建筑物进行必要的破拆、支撑、牵引、加固等措施,以防威胁救援人员安全。
6.    现场清障,开辟进出通道
迅速清理进入现场的通道,在救援作业区附近开辟救援人员和车辆集聚空,确保现场拥有一个急救场所和一条供救援车辆进出的通道,使到场的主要力量能迅速部署在要实施救援的主要区域;辅助力量要避免占据主要通道,以便后续急需车辆进入。
迅速集中到场的各种社会救援力量,易使现场道路交通变得复杂。管理好震后初期现场道路交通秩序,对地震灾害的快速处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到场的各救援单位指挥员和车辆驾驶员必须听从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相互配合按照总体部署和任务,及时到位展开行动。
7.    搜索定位,营救生命
(1)搜索定位。
根据侦察检测掌握的相关信息,绘制倒塌建筑场地草图,按照确定的搜索优先级别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和力量部署。搜索人员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倒塌建筑场地内被困人员实施搜索:询问知情人,特别是未被埋压的幸存者和早期被救出的人员,根据他们提供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搜索;利用敲、喊、听、看等手段进行人工搜索;利用搜救犬搜索;利用生命探测仪进行搜索,对被困人员位置进行精确定位;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利用人工、搜救犬和仪器搜索方法,对一旦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应立即进行标记,并向消防应急救援指挥部报被困人员位置进行复核。
一旦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应立即进行标记,并向消防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搜索定位结束后,应使用固定、醒目的标记符号对已经完成搜索的区域进行标识。
(2)营救生命
营救被困人员是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行动最主要、最紧急的任务。地震发生后,大量人员被埋压,生命垂危,营救作业必须争分夺秒,科学施救,及早救出每一位被困人员。
营救废墟表面被困人员。废墟表面被困人员是指倒塌建筑边缘、顶部、躯体暴露、浅层处能看到的,以及经过简单操作就能施救的人员。一般情况下,这些被困人员仅是被倒塌物局部挤压住了,甚至是跌落在倒塌废墟的上部因无逃离途径而被困,这些人员易被发现,且救援难度小、生存概率高。因此,应首先对废墟表面被困人员进行救助,使其尽快脱险。营救废墟表面被困人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防止其脱险后因惊慌失措而再次遇险;二是指派专人负责对刚脱离险境的人员进行清点和姓名、单位登记;三是如果时间和情况允许,应仔细询问脱险人员,了解其他被埋压人员所处的位置,以便确定后续的搜寻与挖掘工作;四是对于受伤人员,在进行必要的现场急救后,应及时安排运输车辆送医院治疗,并做好已送院伤员的记录,避免因疏忽漏记造成后续对已脱险人员进行不必要的现场搜寻。
营救废墟内部被困人员。在完成对废墟表面被困人员的营救工作后,或者到场力量充足的条件下,在营救表面被困人员的同时,应立即展开对废墟内部被困人员的营救。营救废墟内部被困人员时,一般应遵循下述三个步骤:一是开辟救生通道。选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开辟救生通道。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在楼板、墙体上打洞;挖掘竖井;用梯子、救生索道、三脚架等搭建救生通道;推倒墙或割断一块楼板;有选择地使用起重机等重型机械清理部分倒塌废墟。二是展救生空间。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清理被困人员周围的建筑废墟;扩张、顶升倒塌建筑物形成的空区;起吊、牵引被困人员周围的大型建筑构件;切割建筑钢筋或梁柱,加固建筑构件。三是转移被困人员。根据被困人员的情况,视情采取引导、搬运等方式安全转移被困人员。需注意的是,营救行动可能会触动承重的不稳构件,导致二次倒塌的发生。因此,在实施这项工作前,应在建筑结构专家的协助下制定初步营救方案,行动要细致谨慎,尽可能选派有经验或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来承担此项工作。
8.    清理现场,移交归队
会同地震、公安、受灾单位利用搜救犬和生命探测仪再次对倒塌现场进行探测搜索,在确定倒塌现场再无被埋压的幸存者后,才允许进行倒塌废墟的全面清理工作。有时全面清理工作还得在仍有未找到失踪者的情况下开始,前提是倒塌废墟内部所有可能的生存空间都已搜寻过,并且经过各个生存空间的局部清理和挖掘已确定没有可能的生存者。
全面清理工作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涉及清理任务和区域的划分、清理的先后次序、挖铲搬移废物临时集中场所的确定、装运拉离现场的贵重物品和可能失踪者尸体搜寻等,这些都必须在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有序进行。
现场清理工作结束后,消防部队应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移交现场,安全撤离;检查有无受伤或失踪的人员,特别是大型救援现场,由各队实施清点人数,并将检查情况报告消防应急救援指挥部。
(四)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注意事项
地震灾害的危害性大,既会造成原生灾害,又会引发次生灾害,救援程序复杂、技术难度高、投入力量大、作战时间长,救援中除遵循上述程序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做好救援保障工作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情况复杂、时间紧迫,保障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救援行动,坚持上下统一、内外结合、先急后缓,边抢救边保障、边保障边补充、边补充边完善,做到保障及时、措施到位。
(1)车辆保障。车辆保障应紧紧围绕消防部队抢救行动的需要,其主要任务是:紧急投送兵力,快速运送物资器材,及时输运伤员。为此,除了完善、健全现有的修理所外,还要组建机动的修理车,保证应急需要。
(2)器材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材装备保障的好坏直接影响应急救援行动的进程和成败。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器材分为小型作业器材、中型作业器材和大型作业机具。
小型作业器材:包括锹、镐、锤、凿、斧、锯、铁铤、千斤顶、无齿锯、链条锯、撑顶器以及手电筒、应急灯等。
中型作业器材:包括生命探测仪、红外线火源探测仪、可燃气体检测仪、有毒气体侦检仪、起重机、空压机、机动凿岩机、乙炔切割机、氧气切割机、起重气垫、掘进机以及液压剪、扩张器等。
大型作业机具:包括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拖拉机、自卸车、吊车等。
中、小型作业器材主要由多功能抢险救援车携带,其他车辆如果配备也应当到现场;大型作业机具可由支、大队指挥员根据具体情况由作战指挥中心统一调配,并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及时调用。另外,把已经配备到位的搜救犬和机器人先期调到现场,配合搜索定位。
(3)物资保障。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作战过程,物资保障要满足消防部队长期作战的生活基本需要,保证消防官兵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投入救援工作。此外,还要做好车辆用油料、灭火剂等物资的保障。
(4)医疗保障。消防部队内部的医疗救护人员应按规定赶赴现场,迅速开设现场救护所,并会同地方医疗单位展开整体救治,实行抢险、救治、运送“一条龙”。同时,注意消防官兵本身的伤、病,搞好调治,确保战斗力不衰减。
(5)公路保障。要依靠地方政府协调参加救灾的军队或地方专业队伍,紧急抢修沿线遭破坏的公路、桥梁,确保救援队伍顺利到达目的地。
(6)场地保障。场地保障主要包括两项:一是架设移动照明,保障部队救援作业的正常进行;二是开辟适当的空地搭建帐篷,为部队提供简易的体整场所,以便尽快恢复战斗力。
(7)通信保障。通信指挥车要开赴现场,确保指挥部实现信息快速、准确、畅通的上传下达。必要时可报请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调用通信公司,现场设立临时通信枢纽,确保通信指挥到位。如果震区面积较大,有线和无线通信难以满足需要,可以采取现场架设有线扩音设备应急,保障组织指挥的正常实施。另外,必要的徒步通讯、手语通讯、照光通讯和旗语通讯等都应有所准备。
2.    做好救援装备工作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救援队伍可能远离灾区,可以利用出动途中的宝贵时间,做好各项救援准备工作。
(1)利用车载喇叭,沿途向居民群众宣传如何预防火灾和初期火灾的扑救方法,广泛发动群众自觉行动起来,积极开展自救和互救,全面控制次生火灾发展和蔓延。
(2)如遇多处火灾无法应对时,应及时报告作战指挥中心,由作战指挥中心根据灾区总体情况,合理调整力量联合救援。
(3)出动时要首先选择主要干道,救援车辆需要通过桥梁时,要先查明其结构是否被震坏、可否正常使用、不可贸然通过。
(4)调动社会力量和机械施工车辆时,首先应疏通主干道,如遇公路障碍无法快速清障,可携带轻便灭火器材先行到场,进行最大效能的灭火活动。
(5)出动过程中要密切注意余震的发生、发展情况,躲避绕行可能倒塌的建筑物、构筑物及电线杆、树木、陡坡、山崖等,避免战斗力非战斗衰减。
3.    做好救援行动协调工作
消防部队在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中,所担负的并不是组织指挥的角色,而是所有救援力量的一个方面。因此,各级指挥员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保持与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联系,服从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指挥和调遣;另一方面,应对所属部队实施灵活不间断的现场指挥,及时协调部队的救援行动。要不断了解并正确判断灾情,及时调整救灾力量,将主要力量部署在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对象的救援上;要加强对重点方向的指挥,及时指导部队处理急、难、险、重问题;要切实掌握部队的作业情况,及时推广作业经验;要根据作业需要,及时为部队提供各种保障。
4.    做好都队营区抗震工作
消防部队大多驻扎在城镇,抗震工作必须打好基础。一方面,根据所在城市地震基本烈度的评定情况,合理选择队址,除营房设施应符合抗震要求外,周围毗邻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应同时达到标准;另一方面,平时对官兵要加强地震知识的学习和地震灾害救援技术的训练。一旦遭遇地震,消防官兵应当立即做好如下工作:
(1)立即集合队伍,清点人数,开展自救互救,携带好应急救援所需的一切装具,转移重要资料,保护贵重物资。
(2)在做好自我抗震救灾的同时,对在队人员要及时、合理、科学地进行编组。应急救援和火灾扑救两项任务都很重要,都要做好安排,应当有相应职务的干部带领。如果干部缺员,可以由在队职务最高者临时指派一名班长担任指挥。
(3)搞好紧急动员,鼓舞士气,做好打大仗、打恶仗、长时间作战的思想准备,使官兵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旺盛的战斗力,全力以赴地投入抗震救灾的战斗中。
(4)地震时次生火灾可能比较突出,消防部队应当首先立足于扑救火灾,全面做好灭火的各项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火灾危害。
(5)部队营房设施有倒塌或遭受严重损坏危险时,应立即将消防车及装备转移到相对安全地带,确保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的完整好用。
(6)对营房内的燃气,电气、危险物品等进行严格检查,排除隐患,确保营区安全。
(7)保证有相对充足的食品,以备在前沿战斗的官兵能够及时得到比较卫生的饮水和食物的补充,防止部队内部感染流行病菌、发生瘟疫。
(8)及时获取地震有关信息,防止余震伤及人员、车辆,有效保持作战实力。
(9)广泛收集主要公路及桥梁毁坏状况的可靠信息,及时为部队确定最佳出动路线。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8812 | 京ICP备2022001403号-1

Copyright © 2021-2050 zaqzjy.com 中安青泽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